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黄毛榕

黄毛榕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榕

药材名称黄毛榕

别名老虎掌、老鸦风、大赦婆树、毛棵

来源桑科黄毛榕Ficus fulva Reiuw.,以根皮入药。

生境分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祛风。主治气血虚弱,子宫下垂,脱肛,水肿,风湿痹痛,便溏泄泻。

用法用量1~2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黄毛榕

药材名称黄毛榕

拼音Huánɡ Máo Rónɡ

别名土桑白皮、土黄芪、麻婆风、大摇风、老鸦风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黄毛榕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fulva Reinw.ex B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小乔木或灌木,高3-15m。小枝圆柱形,中空,密被黄褐色粗毛。单叶互生;叶柄长 2-8cm,密被黄褐色硬毛;托叶卵状枝针形,红褐色,长3-6cm,先端急尖呈尾状,外面密被褐色长粗毛和柔毛;叶片膜质,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骤尖,通常3-5浅裂或深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疏被长硬毛,下面密被短柔毛和长粗毛,基生脉5-7条,侧脉3-5对,主脉和侧脉上密月生金黄色长硬毛。花序托(榕果)成对腋生,无柄,球形至卵球形,直径2-3cm,顶部具明显的脐状,密被黄褐色粗毛;顶生苞片被针形,边缘有锯齿;基生苞片3,红褐色,长约2cm;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中,雄花生于近口部,梗短,花被片4,雄蕊2,花丝短;瘿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4-5,花柱侧生,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多数,具梗,花被片与瘦花同,子房斜卵圆形,花柱长,侧生。瘦果斜卵形,表面有小瘤体。花期9月至翌年4月,果期5-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沟谷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祛风除湿。主主治气虚,;阴挺;脱肛;便溏;水肿;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皮: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气血虚弱、子宫下垂、脱肛、风湿痹痛、泄泻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刺玫果

    药材名称刺玫果拼音Cì Méi Guǒ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别名刺莓果、刺木果出处出自《黑龙江中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山

  • 牛戳口

    药材名称牛戳口拼音Niú Chuō Kǒu别名老牛锉、千针草、大蓟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 九里根

    药材名称九里根拼音Jiǔ Lǐ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星毛金锦香的根或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a siddimensis Craib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果熟

  • 红背马蓝

    药材名称红背马蓝拼音Hónɡ Bèi Mǎ 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红背马蓝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obilanthes dyerianus Mast. [Per-ilepta dy

  • 巴茅果

    药材名称巴茅果拼音Bā Máo Guǒ别名牛草果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虫瘿全年均可采集。原形态五节芒,又名:萱仔、马儿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根

  • 圣罗勒

    药材名称圣罗勒拼音Shènɡ Luó Lè别名神罗勒、九层塔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圣罗勒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cimum sanctum 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圣罗勒,

  • 芝麻菜

    药材名称芝麻菜拼音Zhī Mɑ Cài别名金堂葶苈、葶苈子、苦葶苈。出处芝麻菜,《滇南本草》始着录:"味甘、平,性微寒。治中风、暑热之症。"《植物名实图考》云:"芝麻菜,生云南。如初生菘菜,抽茎开四瓣

  • 龙珠子

    药材名称龙珠子拼音Lónɡ Zhū Zi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茄科植物龙珠的果实。性味《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疔肿。"用法用量外用:捣烂敷患处。摘录《中药大辞典》

  • 波罗蜜树液

    《中药大辞典》:波罗蜜树液药材名称波罗蜜树液拼音Bō Luó Mì Shù Yè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木波罗树干中流出的树脂。用刀刺破树皮,待有乳白色

  • 银叶柳

    《全国中草药汇编》:银叶柳药材名称银叶柳来源杨柳科银叶柳Salix chienii Cheng,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安徽、浙江、湖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症。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