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鸭脚木皮

鸭脚木皮

《中药大辞典》:鸭脚木皮

药材名称鸭脚木皮

拼音Yā Jiǎo Mù Pí

别名西加皮(《陆川本草》),鸭脚皮(《岭南草药志》)。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根皮树皮

原形态鹅掌柴,又名:鸭脚树(《生草药性备要》),鸭脚木(《岭南采药录》),鸭母树、鸭母爪、公母树、伞托木、五指通、鸭掌柴。

乔木或灌木,高2~15米。掌状复叶,小叶5~9,革质,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7~17厘米,宽3~6厘米,几秃净,先端急尖,基部锐至钝,全缘;叶柄长8~25厘米,小叶柄长约2~5厘米;托叶半圆形。花小,白色,芳香,伞形花序;萼有毛,或无毛,边缘有5~6个细齿;花瓣5,肉质,长2~3毫米;雄蕊5;雌蕊1,子房5室,花拄短,长不达1毫米。核果球形,直径3~4毫米。花期冬季。

本植物的根(鸭脚木根)、叶(鸭脚木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长绿阔叶林中或向阳山坡。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树皮呈长方形块片状,向内方微弯,长3~5.5厘米,阔2.5~3.5厘米,厚0.2~0.3厘米,外面灰暗色有不明显的横向皮孔,内面灰棕色而光滑。质地疏松,木栓易于脱落,有时可见内皮之块片,横切面强纤维性,能层层剥离。气微香。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苦涩,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味涩,性平。"

②《岭南采药录》:"味苦。"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涩,凉。"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

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治酒病,洗烂脚,敷跌打,十蒸九晒,浸酒祛风。"

②《岭南采药录》:"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③《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④《岭南草药志》:"除湿舒筋活络,清胃肠酒湿积滞。"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积肿痛。"

⑥《广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治风湿,跌打,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酒炒敷或熬水冼。

复方①接骨方:生鸭脚木皮六两,生犁片木叶四两,生官榕木叶四两,雄鸡一只。共捣烂,双酒炒热敷患处,二十四小时去药,再加酒炒热熨患处。(《陆川本草》)

②治红白痢疾:鸭脚木皮去外皮,洗净,一蒸一晒,用四两,水煎服。(《岭南草药志》)

③治风湿骨痛:鸭脚木皮六两,浸酒一斤。每日服两次,每次五钱至一两。(《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鸭脚木皮

药材名称鸭脚木皮

拼音Yā Jiǎo Mù Pí

英文名Bark of Ivy Tree, Bark of Common Schefflera, Ivy Tree Bark

别名西加皮、鸭脚皮、鸭脚木鸭脚罗伞、九节牛、小叶鸭脚木、汉桃树、七叶莲、江木母、脚母树、鸭麻瓜、鸭母有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取鸭脚木的树皮半斤,捣烂煎汤服后,再服生油一至二两,可解木薯中毒,亦可解大茶药中毒,解痧毒;洗漆疮。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皮、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 [Aralia octophylla Lour. ]

采收和储藏:根、根皮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根皮洗净,蒸透,切片,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或大灌木,高2-15m,胸径可达30cm以。树皮灰白色,枝条粗壮,平时有皱纹,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不久毛渐脱落至稀。掌状复叶互生,小叶6-9;叶柄细长,圆柱状,长15-30cm,小叶柄长2-5cm;托叶半圆形。小叶革质或纸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9-17cm,宽3-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稀圆形,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下面灰白色,幼时必被星状短柔毛,后渐脱落;侧脉7-10对,网脉不明显。花序为伞形花序聚生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初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渐脱落;萼疏被星状短柔毛至无毛,边缘有5-6个细齿;花瓣5,肉质,花后反曲,长2-3mm,白色,芳香;雄蕊5,长过花瓣;子房下位,5-7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长约0.5mm。浆果球形,直径约5mm,熟时暗紫色。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向阳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环境,稍耐贫瘠,在阳坡亦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播各在春季1-2月进行,发芽温度为21-24℃,幼苗生长迅速,苗高5-7cm时,移植1次,次年即可定植。

田间管理 一般管理夏季宜半阴,秋、冬需日晒,冬季越冬要求5℃以上温度。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呈卷筒状或不规则板块状,长30-50cm,厚2-8mm。外表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粗糙,常有地衣斑,具类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具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香,味苦、涩以皮薄、均匀、卷筒状者为佳。

化学成分茎皮中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α-羟基羽扇豆-20(29)-烯-23,28-二酸[3α-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 acid][1]。

药理作用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烫伤;无名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复方①接骨方:生鸭脚木皮六两,生犁片木叶四两,生官榕木叶四两,雄鸡一只。共捣烂 ,双酒炒热敷患处,二十四小时去药,再加酒炒热熨患处。(《陆川本草》)②治红白痢疾:鸭脚木皮去外皮,洗净,一蒸一晒,用四两,水煎服。(《岭南草药志》)③治风湿骨痛:鸭脚木皮六两,浸酒一斤。每日服两次,每次五钱至一两。(《广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根皮:治酒病,洗烂脚,敷跌打,十蒸九晒,浸酒祛风。

2.《岭南采药录》: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3.《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4.《岭南草药志》:除湿舒筋活络,清胃肠酒湿积滞。

5.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积肿痛。

6.《广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治风湿,跌打,烧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东北蛔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东北蛔蒿药材名称东北蛔蒿拼音Dōnɡ Běi Huí Hāo别名蛔蒿来源菊科艾属植物东北蛔蒿Artemisia finita Kitag.,以花蕾入药。夏季花开放前采集,

  • 榔榆茎叶

    药材名称榔榆茎叶拼音Lánɡ Yú Jīnɡ Yè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来源为榆种植物梅榆的茎叶,夏、秋季采。性味①《闽南民间草药》:"苦,滑,平。"②

  • 云防风

    药材名称云防风拼音Yún Fánɡ Fēnɡ别名竹叶防风、鸡脚暗哨、鸡足防风、西防风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竹叶西风芹、松叶西风芹和多毛西风芹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li mairei Wo

  • 双花堇菜

    药材名称双花堇菜拼音Shuānɡ Huā Jǐn Cài英文名all-grass of Twinflower Violet别名谷穗补、短距堇菜。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

  • 核子木

    药材名称核子木拼音Hé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核子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rottetia racemosa(Oliv.) Loes.[Ilex racemosa Oliv

  • 牡丹皮

    《中国药典》:牡丹皮药材名称牡丹皮拼音Mǔ Dān Pí英文名CORTEX MOUTAN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

  • 草灵脂

    《全国中草药汇编》:草灵脂药材名称草灵脂拼音Cǎo Línɡ Zhī别名西藏鼠兔粪、岩兔粪、岩鼠粪来源兔目鼠兔科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 (Milne-Edwards),以

  • 鹅脚木叶

    药材名称鹅脚木叶拼音é Jiǎo Mù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鱼木的叶。秋季采收,晒干。原形态鱼木,又名:虎王、龙头花、鹅脚木、树头菜、鸡爪菜。落叶无

  • 金顶蘑

    药材名称金顶蘑拼音Jīn Dǐnɡ Mó别名榆蘑、黄树窝、榆黄蘑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金顶侧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采收和储藏

  • 刺栗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栗子药材名称刺栗子拼音Cì Lì Zi别名细梗蔷薇来源蔷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 et Wils.,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