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金箔

金箔

《中药大辞典》:金箔

药材名称金箔

拼音Jīn Bó

别名金薄(《药性论》)

出处本草蒙筌

来源为用黄金锤成的纸状薄片

原形态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但很少见,常见的为颗粒状或桐枝状的集合体。颜色金黄。条痕为光亮的金黄色,具极强的金属光泽。不透明。锯齿状断口。硬度2.5~3。比重15.6~18.3(纯金为19.3)。富延展性。有高度的传热及导电性。不溶于酸,能溶于王水。在空气中极稳定。

自然金通常分为脉金(山金)和砂金两种,脉金产于石英脉中,砂金产于冲积层中。

性味辛苦,平。

①《本草汇言》:"味辛,气寒,有毒。"

②《本经逢原》:"无毒。"

③《本草求真》:"辛,平。"

归经入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解毒。治惊痫,癫狂,心悸,疮毒。

①《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

②《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主利五藏邪气,补心,并入薄于丸、散服。"

③《本草蒙筌》:"除邪杀毒,却热驱烦,安魂魄,养精神,坚骨髓,和血脉,禁癫狂疾走,止惊悸风痫。幼科药作锭丸,必资此以为衣饰。"

④《本草经疏》:"磨细屑,挑开疔疮头上,没入,能拔疔根。"

⑤《本草再新》:"舒肝气,定心智,安魂魄,滋肾水,行经络,利关节,破积消疽,治小儿惊痫、痘疮诸毒。"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外用:研末撒。

注意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服。

复方①治心脏风邪,恍惚狂言,意志不定:金箔二百片,腻粉半两。用新小铛子,中先布金箔,逐重用粉隔之,然后下牛乳一小盏,用文火煎至乳尽,金箔如泥,即于火上焙干,研为末,蒸饼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后新汲水下。(《证治准绳》金箔丸)

②治风邪发狂:金箔一百片,丹砂(研)、龙脑(研)、牛黄(研)、珍珠末、琥珀末、犀角末各半两。上七味,将六味同再研匀。以鼎子一个,铺一重金箔了,掺一重药末,次第铺盖了,用牛乳三升,于鼎上浇之,以慢火煨令乳汁尽成膏为度。每服取皂角子大,薄荷汤化服之。(《圣济总录》金箔煎)

③治癫痫惊悸,怔忡气郁,一切痰火之疾:西珀、天竺黄朱砂各五钱,胆星一两,牛黄雄黄珍珠各二钱,麝香五分。蜜丸,每两作三十丸,金箔为衣,薄荷汤下一丸。(《沈氏尊生书》金箔镇心丸)

④治小儿食痫,坠痰涎:金箔五片(细研),腻粉三钱,甘遂一分(煨微黄,捣为末)。上药相和研令匀,以枣瓤和作剂子,以五片金箔裹上,更著湿纸裹,煻灰火煨匀热,候冷,取研,丸如绿豆大。每服以人参汤下二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金箔丸)

⑤治聤耳脓水:白矾、胭脂各半两,金箔七片。上同研细,日三度掺在耳内,每用半字。(《补要袖珍小儿方论》金箔散)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太清法》云,金性本刚,服之伤肌损骨。惟作箔入药,可为镇心安神之用。如或止因心气虚以致神魂不安,并无惊邪外入者,当以补心安神为急,而非金箔所能定矣。"

②《本经逢原》:"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然须为箔,庶无重坠伤中之患。紫雪方用赤金叶子煎水,取制肝降痰逆也。若成块锭金及首饰之类,非特无味,且有油腻,良非所宜。"

③《会约医镜》:"金箔,能镇心辟邪。治癫狂惊悸,安魂魄,定风痫,坠痰涎,降邪火。凡邪盛于上,宜清宜降者,皆所当用。若阳虚气陷,滑泄清寒者,俱当避之。生金有毒,即箔亦不可多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金箔

药材名称金箔

拼音Jīn Bó

英文名Native gold

别名金薄、金页

出处出自《本草蒙筌》。

来源药材基源:为用黄金锤成的纸状薄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tive Gold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但很少见,常见的为颗粒状或树枝状的集合体。颜色金黄。条痕为光亮的金黄色。具极强的金属光泽。不透明。锯齿状断口。硬度2.5-3。比重15.6-18.3(纯金为19.3)。富延展性。有高度的传热及导电性。不溶于酸,能溶于王水。在空气中极稳定。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自然金分脉金(山金)和砂金两种。脉金产于石英脉 中及硫化物矿脉等热液脉中。沙金系古河床及现代河床涧谷中沙砾堆积夹杂的金沙,为脉金从其母岩中分离后冲淤聚集者。

资源分布:我国多数地区有产,其中原生矿床以山东等地着称,砂金矿以金沙江、黑龙江和湖南沅水流域分布最多。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通常呈正方形薄片状,夹于面积相同的薄纸层中。淡金黄色。表面平坦,但具微细皱纹。不透明。具强金属光泽。质薄,易漂浮,并易皱折而破裂。气、味皆无。以完整、色亮黄、质菲薄、易漂浮者为佳。

2.商品规格 商品通常切成正方形,按其面积大小不同,分为6种规格:第1种为93.3mm2;第2种为83.3mm2;第3种为55mm2;第4种为44.5mm2;第5种为34mm2;第6种为27.5mm2。

化学成分主要为自然金(Au),常含有少量银(Ag)、铜(Cu)等其他金属元素。

鉴别(1)取本品少许,加王水,振摇,溶解后,溶液呈鲜黄色透明液体。(检查金)若有白色沉淀,表明本品含有银。

(2)取本品少量,加王 水,溶解后,溶液加热浓缩成稠厚液,再用水冲淡,加热,加氯化亚锡试液,溶液变为紫色,并有紫色沉淀。(检查金)

性味辛;苦;平

归经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解毒;平肝。主惊痫;癫狂;心悸;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外用:研末撒。

注意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服。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太清法》云,金性本刚,服之伤肌损骨。惟作箔入药,可为镇心安神之用。如或止因心气虚以致神魂不安,并无惊邪外入者,当以补心安神为急,而非金箔所能定矣。

2.《本经逢原》: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然须为箔,庶无重坠伤中之患。紫雪方用赤金叶子煎水,取制肝降痰逆也。若成块锭金及首饰之类,非特无味,且有油腻,良非所宜。

3.《会约医镜》:金箔,能镇心辟邪。治癫狂惊悸,安魂魄,定风痫,坠痰涎,降邪火。凡邪盛于上,宜清宜降者,皆所当用。若阳虚气陷,滑泄清寒者,俱当避之。生金有毒,即箔亦不可多服。

4.《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

5.《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主利五藏邪气,补心,并入薄于丸、散服。

6.《本草蒙筌》:除邪杀毒,却热驱烦,安魂魄,养精神,坚骨髓,和血脉,禁癫狂疾走,止惊悸风痫,幼科药作锭丸,必资此以为衣饰。

7.《本草经疏》:磨细屑,挑开疔疮头上,没入,能拔疔根。

8.《本草再新》:舒肝气,定心智,安魂魄,滋肾水,行经络,利关节,破积消疽,治小儿惊痫、痘疮诸毒。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小果皂角

    药材名称小果皂角拼音Xiǎo Guǒ Zào Jiǎo英文名fruit of Littlefruit Honeylocust别名小皂角。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小

  • 蒲葵叶

    药材名称蒲葵叶拼音Pú Kuí Yè别名蒲扇、败扇、故蒲扇、败蒲扇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采收和储藏:全年

  • 追风伞

    《全国中草药汇编》:追风伞药材名称追风伞拼音Zhuī Fēnɡ Sǎn别名四块瓦[四川]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伞叶排草Lysimachia trientaloides Hems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

  • 霞天曲

    《中药大辞典》:霞天曲药材名称霞天曲拼音Xiá Tiān Qǔ出处《本草备要》来源为半夏等药和霞天膏制成的曲剂。制法制半夏,焦冬术、白茯苓各9斤,党参12斤,炙甘草4.5斤,广陈皮4.5斤,

  • 胡葱

    药材名称胡葱拼音Hú Cōnɡ别名冻葱(《唐本草》),葫葱(《孙真人食忌》),冬葱(《蜀本草》),回回葱(《饮膳正要》),蒜葱(《纲目》),分葱、科葱(《中国蔬菜栽培学》)。出处《唐本草》来

  • 对马耳蕨根

    药材名称对马耳蕨根拼音Duì Mǎ ěr Jué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功能主治治目赤肿痛。用法用量鲜对马耳蕨根茎(去鳞毛)一两,水煎,加

  • 苦参

    《中国药典》:苦参药材名称苦参拼音Kǔ Shēn英文名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

  • 银柴胡

    《中国药典》:银柴胡药材名称银柴胡拼音Yín Chái Hú英文名RADIX STELLARIAE来源本品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 莠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莠狗尾草药材名称莠狗尾草拼音Yǒu Gǒu Wěi Cǎo别名狗尾草来源禾本科莠狗尾草Setaria geniculata (Lam.)Beauv.,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

  • 茯神

    《全国中草药汇编》:茯神药材名称茯神拼音Fú Shén别名茯神木来源茯神:茯苓菌核中间(白茯苓)抱有松根或细松木心者的部份。多切成薄方块,坚实。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木心。多为弯曲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