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西藏角蒿

西藏角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西藏角蒿

药材名称西藏角蒿

来源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西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tandii Sprague,以根及种子入药。7~9月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8~9月采收成熟种子,晒干。

性味甘、淡,温。

功能主治补养气血。用于久病体虚,头晕,贫血,产后乳少。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西藏角蒿

药材名称西藏角蒿

拼音Xī Zànɡ Jiǎo Hāo

别名角蒿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藏波罗花的根及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caruillea younghusbandii Sprague.

采收和储藏:7-9月挖根,洗净,切片晒干。8-9月采收成熟种子,晒干。

原形态藏波罗花 矮小宿根草本,高10-20cm。根肉质,粗壮,粉6-11mm。叶基生,平铺于地上,为一回羽状复叶;叶轴长3-4cm;顶端小叶卵圆形至圆形,长及宽为3-5(-7)cm,先端圆或钝,基部心形,侧生小叶2-5对,近无柄,卵状椭圆形,长1-2cm,宽约1cm,粗糙,具泡状隆起,有钝齿。花单生或3-6朵生于叶腋中抽出缩短的总梗上;花梗长6-9mm;花萼钟状,无毛,长8-12mm,口部直径约4mm,萼齿5,不等大;花冠细长,漏斗状,长4-5(-7)cm,中部直径8mm,花冠筒橘黄色;雄蕊4,二强;子房棒状,2室,柱头扇形,2片开裂。蒴果近于木质,弯曲或新月形,长3-4.5cm,具4棱,先端锐尖,淡褐色,2瓣开裂。种子2列,椭圆形,长约5mm,宽约2.5mm,下凸起,上面凹入,近黑色,具不明显细齿状周围及鳞片。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高出沙质草甸及山坡砾石垫状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西藏。

性味味甘;淡;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主久病虚弱;产后乳少;头晕;贫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苦茄

    《中药大辞典》:苦茄药材名称苦茄拼音Kǔ Qié出处《国药的药理学》来源为茄科植物千年不烂心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千年不烂心(《植物名实图考》)多年生蔓生草本或亚灌木,长约2.5

  • 催吐白薇

    药材名称催吐白薇来源萝藦科催吐白薇Cynanchum vinceto xicum (L.) Pers.,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根的制剂有催吐作用。种子抽提物对心脏有类似“羊

  • 石鲫

    《中药大辞典》:石鲫药材名称石鲫拼音Shí Jì别名华鲸(《鱼类分类学》),老母猪鱼、山鲫鱼(《黑龙江流域鱼类》)。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华鳈的肉。原形态体稍侧扁,腹

  • 关白附子

    药材名称关白附子拼音Guān Bái Fù Zǐ英文名Radix Aconiti Coreani别名黄马技花、百步草、白附子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

  • 莎木面

    药材名称莎木面拼音Shā Mù Miàn别名莎而(《海药本草》),沙孤米(《东西洋考》),西国米(《通雅》)。出处《海药本草》来源为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的木髓部提出的淀粉。原形态西谷

  • 大青盐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青盐药材名称大青盐拼音Dà Qīnɡ Yán别名青盐、石盐、戎盐来源为一种结晶性石盐。全年可采,自盐湖中取出,晒干。原形态呈方块形和不规则的多棱形,直径约0.

  • 桑叶汁

    《中药大辞典》:桑叶汁药材名称桑叶汁拼音Sānɡ Yè Zhī别名桑叶滋、桑脂、桑滋干(《纲目拾遗》)。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鲜叶,摘破叶脉后渗出的白色液汁。性味《纲目拾遗》:&qu

  • 笔罗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笔罗子药材名称笔罗子拼音Bǐ Luó Zǐ别名野枇杷、粗糠柴来源清风藤科笔罗子Meliosma rigida Sieb. et Zucc.,以根皮入药。生境分部浙江、福建

  • 伊贝母

    《中国药典》:伊贝母药材名称伊贝母拼音Yī Bèi Mǔ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

  • 接骨木花

    《中药大辞典》:接骨木花药材名称接骨木花拼音Jiē Gǔ Mù Huā出处《国药提要》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花。4~5月采收整个花序。加热后花即脱落,除去杂质,晒干。功能主治①《国药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