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苦芺

苦芺

药材名称苦芺

拼音Kǔ ǎo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别名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蒙山莴苣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束花石斛

    药材名称束花石斛拼音Shù Huā Shí Hú英文名Herba Dendrobii Chrysanthi别名水打棒、金兰、大黄草来源为兰科植物束花石斛Dendrobiu

  • 赤石脂

    《中国药典》:赤石脂药材名称赤石脂拼音Chì Shí Zhī英文名HALLOYSITUM RUBRUM来源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 [Al4(Si4

  • 硬质早熟禾

    《全国中草药汇编》:硬质早熟禾药材名称硬质早熟禾拼音Yìnɡ Zhì Zǎo Shú Hé别名龙须草来源禾本科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 Tri

  • 蒲蒻

    药材名称蒲蒻拼音Pú Ruò别名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

  • 白牛胆

    《中药大辞典》:白牛胆药材名称白牛胆拼音Bái Niú Dǎn别名毛老虎(《生草药性备要》),猪耳风、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白叶菊(《广西中兽医药植》),大麻香、毛柴胡、

  • 红子仔

    药材名称红子仔别名节节红花、小黑面叶来源大戟科红子仔Breynia hyposauropus Croizt.,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发热,气管炎,肠炎

  • 美人蕉

    药材名称美人蕉拼音Měi Rén Jiāo别名凤尾花、小芭蕉、五筋草、破血红来源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以根状茎和花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甘、淡,

  • 百日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日草药材名称百日草来源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用法用量0.5~1两;

  • 制川乌

    药材名称制川乌英文名RADIX ACONIT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或长三角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

  • 白毛藤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药材名称白毛藤拼音Bái Máo Ténɡ别名苻(《尔雅》),蜀羊泉、谷菜(《本经》),鬼目草(《尔雅》郭璞注),白草(《别录》),排风、白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