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红茴香根

红茴香根

《中药大辞典》:红茴香根

药材名称红茴香根

拼音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别名老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八角脚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根皮。全年可采,根挖起后除去泥土杂质,切片晒干。根皮,在根挖起后,斩成小段晒至半干,用小刀剖开皮部除去木质部即得。

原形态狭叶茴香,又名:山木蟹、木蟹、山桂花、大茴(《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木蟹柴、土大茴、香蟹、木蟹树、黄楠、铁苦散、闷痛香、大香树、山大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常绿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有时呈假轮生状,革质,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5~10毫米。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1~3厘米;花被11~14片,外轮3片黄绿色,萼片状,最小,第二轮3片黄绿色稍带红色,第三轮3片深红色,基部黄绿色,肉质,内轮4~5片,深红色;雄蕊7~11。果实由9~13个蓇葖组成,排列成星芒状,先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成熟时内侧开裂;种子1粒,卵状椭圆形,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的溪谷两旁杂木林中。分布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

性状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围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一,略卷曲,厚1~2毫米,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味同根。橇及根皮均以干燥无泥杂者佳。

炮制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性味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苦,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②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研粉,1~3分。

注意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复方①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㈠红茴香根皮一至二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㈡红茴香鲜根皮或树皮,加黄酒或食盐,捣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内伤腰痛:红茴香根皮研细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黄酒冲服。

③治风湿痛:红茴香根皮,切细,蒸三次,晒三次。每次用三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④治痈疽、无名肿毒:红茴香根皮,研细末,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关节或肌肉风湿伤痛:取红茴香根皮制成5%注射液,在痛处直接注射(勿注入关节腔内),每次0.5~2毫升,隔1~2日注射1次,一般3~7次为一疗程。治疗风湿或外伤引起的关节与肌肉疼痛计541例,结果痊愈295例,显效128例,好转70例,无效48例,有效率在90%以上。据观察,红茴香注射液宜用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之风湿伤痛,不宜用于热证患者,而忌用于关节红肿、血沉或抗"O"升高的风湿活动期患者。一般注射局部当天略感疼痛,第2天疼痛加剧,第3天起又渐减轻,注射3~5次后疼痛即可消除。疼痛加剧反应越大,疗效越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茴香根

药材名称红茴香根

拼音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别名红毒茴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科植物红茴香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licium henryi 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或切成小段,晒至半干,剖开皮部,去木部,取根皮用,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m。树皮灰白色,幼枝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近轴面有纵沟,上部有不明显的窄翅;叶片革质,长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6cm,宽2-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稍反卷;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油点,下表面淡绿色。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长1-5cm;花被片10-14,最大一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7-10mm,宽5-8mm;雄蕊11-14,排成一轮;心皮7-8,花柱钻形,长2.3-3.3mm。聚合果径1.5-3cm,(艹骨)(艹突)果7-8,单一(艹骨)(艹突)果先端长尖,略弯曲,呈鸟喙状。种子扁卵形,棕黄色,平滑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500m山地密林、疏林或山谷、溪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cm,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圈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

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略卷曲,厚1-2mm,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香、味辛涩。

化学成分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taxifolin)[1],果实中含日本莽草素(anisatin),(亻为)日本莽草素(pseudoanisatin),6-脱氧(亻为)日本莽草素(6-deoxypseudoanisatin)[2],挥发油0.24%[3]。

叶含挥发油0.126%[3]。

药理作用1.抑制脂氧化酶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其含量达总黄酮的25%[1],据体外试验,花旗松素对脂氧化酶有较强抑制作用,浓度为1mmol/ L对抑制率84%[2]。

2.抗菌作用 花旗松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3]。

3.毒性 根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中抠兴奋作用和外周毒草碱样作用,如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常可致中毒,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最后可惊厥致死[4-7]。

果实毒性较大,不宜与八角茴香混用,浓缩煎剂25g/kg给小鼠灌胃,死亡数为10/10,而相同剂量八角茴香给小鼠灌胃,无一死亡[8]。从果实中分得3个倍半萜内酯化物,其中之一为毒性成分,小鼠腹腔注射1.5mg/kg即引起惊厥而死亡[9]。

炮制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性味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6g,根皮1.5-4.5ga;或研末0.6-0.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各家论述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2.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荨麻

    药材名称大荨麻别名云南荨麻来源荨麻科大荨麻Urtica mairei Lev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止痒。主治风湿麻木,关节痛,劳伤疼痛,疝痛,水肿,

  • 东北鼢鼠

    药材名称东北鼢鼠别名地羊、瞎老鼠、盲鼠、瞎摸鼠子来源仓鼠科动物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以整体焙干研末入药。四季可捕,腹部剖开,置瓦上焙至黄黑色,研细

  • 红椽木子

    药材名称红椽木子拼音Hónɡ Chuán Mù Zǐ出处出自《陆川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刺栲的种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hystrix A.DC.采收和储藏:秋季采

  • 防风花

    《中药大辞典》:防风花药材名称防风花拼音Fánɡ Fēnɡ Huā出处《药性论》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花。功能主治《药性论》:"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疼痛。

  • 豆包菌

    药材名称豆包菌拼音Dòu Bāo Jūn别名酸酱菌、马屁包、色豆马勃、牛眼睛、豆苞菇、豆包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硬马勃科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solit

  • 岩石松

    药材名称岩石松拼音Yán Shí Sōnɡ别名龙胡子、龙胡须、旱灵草、中华石松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中华石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perzia chinensis(Christ)Chin

  • 大叶桉果

    药材名称大叶桉果拼音Dà Yè ān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大叶桉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robusta Smith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大乔木

  • 香薷

    《中国药典》:香薷药材名称香薷英文名HERBA MOSLAE别名香茹、香草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

  • 西藏花椒种子

    药材名称西藏花椒种子拼音Xī Zànɡ Huā Jiāo Zhǒnɡ Zi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西藏花椒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axylum tibetanum Huang采收和储藏

  • 睡菜根

    《中药大辞典》:睡菜根药材名称睡菜根拼音Shuì Cài Gēn别名过江龙(《贵阳民间药草》)。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睡菜的根茎。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