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水仙花

水仙花

《中药大辞典》:水仙花

药材名称水仙花

拼音Shuǐ Xiān Huā

别名金盏银台(《洛阳花木记》),俪兰(《三余帖》),女史花、姚女儿(《内观日疏》)。

出处《本草会编》

来源石蒜科植物水仙

原形态水仙(《本草会编》),又名:雅蒜(《长物志》),天葱(《南阳诗注》)。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形。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长;佛焰苞膜质,披针形,管状;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平伸而下倾,芳香,直径2.5~3厘米,花梗突出苞外;花被高脚碟状,下部呈管状,纤弱,长1.5~2厘米,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上;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种子多数,扁平,椭圆形。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本植物的鳞茎(水仙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多栽培于花圃中。分布广东、福建、江苏、贵州、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祛风除热,活血调经。

①《纲目》:"去风气。"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复方治妇人五心发热:水仙花、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仙花

药材名称水仙花

拼音Shuǐ Xiān Huā

英文名Chinese Narcissus, flower of Chinese Narcissus

别名金盏银台、俪兰、女星、女史花、姚女花

出处出自《本草会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摘花,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水仙,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球形。叶基生,直立而扁平,宽线形,长20-40cm,宽8-15mm,先端钝,全缘,粉绿色。花茎中空,扁平,几与叶等长;伞房花序有花4-8朵,花轴承平伸或下垂;总苞片佛焰苞状,膜质;花芳香;花梗突出包外;花被管细,近三棱形,长约2cm,灰绿色;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先端具短尖头,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短于花被;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列。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果期4-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万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雨之地。喜水、耐肥,在富含有机质、水分充足又排水良好的冲积砂壤土上种植为最宜。有夏季休眠习性,鳞茎内花芽分化在叶初枯后进行,花芽分化适温为17-20℃,25℃以上将受到抑制。 栽培技术 用鳞茎繁殖。栽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一年生小鳞茎用撒播法,每1hm2播种量22.5-30万粒,播种后泼施腐熟人粪尿1层,再覆土3cm厚。二年生和三年生小鳞茎用开沟条植法,二年生的行株距(20-30)cm×(10-15)cm,每1hm2120000-150000个,三年生行株距40cm×(15-20)cm,每1hm275000个。栽植时要注意芽向,栽后覆土5-6cm厚,畦面盖稻草1层,引水灌溉,保持经常湿润。三年生鳞茎经“阉割”栽培1年后,即形成可供水养开花的商品鳞茎。 田间管理 肥料以基肥为主,按种植球的大小,分别每7-15d追肥1次,初期施人粪尿加少许尿素,后期适当增施磷肥。生长期需充足的水份,茎叶生长期需较大的大气相对湿度,一般灌溉中水深保持3-15cm。3年生球要采用串灌。

性状性状鉴别 花皱缩成小团块。展开后 ,花被管细,先端裂片6,卵圆形,淡黄色,其内可见黄棕色环状副花冠,有的花被呈重瓣状。雄蕊6,雌蕊花柱细长,柱头3裂。气芳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花含α-香树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亚麻酸(lo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芸香甙(rutin),石蒜碱(lycorine),甘露糖(mannose),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eugenol),苯甲醛(benzaldehyde),苄醇(benzyl alcohol)及桂皮醇(cinnamic alcohol),乙酸苄酯(henzylacetate),吲哚(indole)及3,5-二甲氧基甲苯(dimethoxytoluene),水仙甙(narcissin),胡萝卜素C(cartenoids),叶绿素(chlorophyll)。全草含高石蒜碱(homo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性味辛;凉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清心悦神;理气调经;解毒辟秽。主神疲头昏;月经不调;痢疾;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

各家论述1.《纲目》:去风气。

2.《现代实用中药》: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假香附

    药材名称假香附拼音Jiǎ Xiānɡ Fù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砖子苗的根茎及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riscus sumatrensis(Retz.)T.Koyama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

  • 苦菜花子

    药材名称苦菜花子拼音Kǔ Cài Huā Zǐ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来源为菊种植物苦苣菜的花及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衍义》:"花:

  • 大草乌

    药材名称大草乌拼音Dà Cǎo Wū英文名Root of Vilmorin Monkshood别名昆明堵喇、草乌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选》。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草乌和膝瓣乌头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

  • 云南冻青叶

    药材名称云南冻青叶拼音Yún Nán Dònɡ Qīnɡ Yè别名冻青叶[云南]来源樟科桢楠属植物滇桢楠Machilus yunnanensis Lecte.

  • 《中药大辞典》:藜药材名称藜拼音Lí别名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

  • 大叶酸藤

    药材名称大叶酸藤别名酸盘子、长叶酸藤果、马桂花来源紫金牛科大叶酸藤Embelia longifolia (Benth.) Hemsl.,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性味酸、涩,平

  • 牡丹三七

    药材名称牡丹三七拼音Mǔ Dān Sān Qī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荨麻科植物华艾麻草的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纺锤状。茎稍倾斜,高40~70厘米。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卵形至长卵形,长8~1

  • 奇林翠雀

    《全国中草药汇编》:奇林翠雀药材名称奇林翠雀拼音Qí Lín Cuì Què别名奇林飞燕草、德木萨[藏名]来源毛茛科奇林翠雀Delphinium candela

  • 罗锅底

    《中药大辞典》:罗锅底药材名称罗锅底拼音Luó Guō Dǐ别名金盆(《草木便方》),金龟莲(《修订增补天宝本草》),金银盆(《分类草药性》),土马兜铃(《四川中药志》),金腰莲、曲莲(《全

  • 仙掌子

    《中药大辞典》:仙掌子药材名称仙掌子拼音Xiān Zhǎnɡ Zǐ别名千岁子、凤栗(《广东新语》)。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仙人掌"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