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云南红豆蔻果

云南红豆蔻果

药材名称云南红豆蔻果

拼音Yún Nán Hónɡ Dòu Kòu Guǒ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节鞭山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conchigera Griff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节鞭山姜,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2-2m。叶柄长5.10mm;叶舌全缘,长约5mm,被绒毛或无毛;叶片披针形,长20-30cm,宽7-10cm,先端争尖,基部钝,除边缘及叶背中脉上被短毛柔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长20-30cm,通常仅有1-2个分枝,第2级分枝多具短,长约1。5cm,上有4-5枚小苞片;小苞片漏斗状,长3-4mm;花呈蝎尾状聚伞花序排列,小花梗长3-5mm;萼杯状,长3-4mm,淡绿色,3裂;花冠白色或淡青绿色,外被毛,花冠管与萼等长,裂片长5-7mm;唇瓣倒卵形,长5mm,内凹,淡黄或粉红而具红条纹,基部具紫色痂状体遮住花冠管的喉部;侧生退化雄蕊正方形,长1.5mm,红色,花丝细长,长mm,淡黄至淡红,花药长2mm;子房无毛,梨形,亮绿色。果鲜时球形,干时长圆形,守0.8-1cm,枣红色,内有种子3-5颗,芳香。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20-1100m的山坡密林下或疏阴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沧源等地。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健胃。主脘腹冷痛;食滞不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饱饭花枝叶

    《中药大辞典》:饱饭花枝叶药材名称饱饭花枝叶拼音Bǎo Fàn Huā Zhī Yè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珍珠花的枝叶。全年可采。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治偏头痛

  • 岩败酱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败酱药材名称岩败酱拼音Yán Bài Jiànɡ来源败酱科岩败酱Patrinia rupestris Ju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华北。化学成分

  • 南天仙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天仙子药材名称南天仙子来源爵床科水蓑衣属植物岩水蓑衣Hygrophila saxatilis Ridl.的种子。功能主治镇痉止痛。用于癫狂,抽搐,哮喘,胃痛。外用治痈肿,恶疮。摘

  • 卵叶鳞始蕨

    药材名称卵叶鳞始蕨拼音Luǎn Yè Lín Shǐ Jué英文名Ovate-leaf Lindsaea别名金花草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植物卵叶鳞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

  • 野凤仙花

    《中药大辞典》:野凤仙花药材名称野凤仙花拼音Yě Fènɡ Xiān Huā别名假凤仙花、假指甲花(《陆川本草》)。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野凤仙花的全草。夏、秋采收。原形态多

  • 山腊梅

    药材名称山腊梅别名亮叶腊梅、毛山茶、岩马桑、香风茶来源腊梅科腊梅属植物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Calycanthus nitens Rehd.;Meratia nit

  • 胡颓子叶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叶药材名称胡颓子叶拼音Hú Tuí Zǐ Yè别名蒲颓叶(《中藏经》)。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叶片。性味《纲目》:"酸

  • 叉分蓼

    药材名称叉分蓼拼音Chā Fēn Liǎo别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来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为佳)入药。生境分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

  • 早谷藨

    药材名称早谷藨拼音Zǎo Gǔ Pāo别名天青地白扭、酸母子。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无腺白叶莓的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4米。茎直立,稍呈拱形。茎枝、叶轴及叶柄散生皮刺,枝被灰白色

  • 廉姜

    《中药大辞典》:廉姜药材名称廉姜拼音Lián Jiānɡ别名葰(《广雅》),姜汇(《吴都赋》),山姜(《广州植物志》),姜活,见秆风(《中国经济植物志》),座杆、剑杆、大杆、姜叶淫羊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