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鼻息肉

鼻息肉

病名。又名鼻痔、鼻瘜、鼻中息肉等。《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病名曰“息”,古来有两种解释:①《说文解字》认为:“息者,身外生之也。”这是认为鼻中赘生乃身外之物。②《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这是以其有碍于呼吸而言,因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证见“鼻内息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外科正宗》卷四)。甚而不闻香臭,头昏脑胀。严重者,双侧鼻内塞满息肉,则鼻形突起如蛙面。内宜宣肺开窍,可用苍耳子散或辛荑清肺饮加减。外用硇砂散点息肉上,或以手术摘除。与现代医学之息肉同名。参见肉蝼蛄条。

猜你喜欢

  • 吴世铠

    【介绍】:清代医家。字怀祖,海虞(今浙江常熟)人。撰有《本草经辑要》一书(1809年),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所著《神农本草经疏》一书的辑要。

  • 陷脉

    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为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陷脉为瘘。”

  • 晡时

    指申时。详十二时条。

  • 二十八宿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全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是: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的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的斗、牛、女、虚、危

  • 衈(ěr 尔)

    病证名。衈者,“耳血也”(《玉篇》)。《红炉点雪》卷一:“耳出血曰衈。”系指耳中出血。由少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血出淡红,不疼不肿,或兼见手足心热,唇红颧赤,脉象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可选

  • 山红枣根

    见《河北药材》。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 阑尾一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①红藤60克,地丁30克,川楝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功能理气,活血,清热。治瘀滞型阑尾炎(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②红藤30克,金樱子根30

  • 都淋藤

    出《补缺肘后方》。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 补阙肘后百一方

    见肘后备急方条。

  • 土茵陈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牛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