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水疮

黄水疮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粘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常在夏秋季流行。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黄芩、黄连。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三石散外敷。相当于脓疱病。

猜你喜欢

  • 舍脉从证

    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认为症状足以作为审定病机,确立治疗方案的依据,而脉象未能反映病机,当舍脉从证治。《医宗必读》:“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

  • 病名。见《五十二病方·疽》。《灵枢·痈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气血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据历代文献记载,宋以前之疽,仅指无头

  • 神仙减水法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方。人参、天花粉、知母、黄连、苦参、麦门冬、浮萍、扁豆、黄芪各一两,黄丹少许。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治三焦虚,三消渴疾,日夜饮水无度。

  • 时行嗽

    病名。亦名虾蟆瘟。指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咳嗽。以相互感染,流行一地为特点。《证治要诀·咳嗽》:“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二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

  • 漆脚

    见《中药材手册》。为干漆之别名,详该条。

  • 金形之人

    “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类型。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其外貌特征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性格特征为“身清廉,急心,静悍。”体质和发病特点为“能(耐)秋冬不能春夏,

  • 妇女石淋

    病证名。多因经水未绝,肝经血虚,肝气郁久化火,凝滞浊液,渐结成粒。《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淋而出石,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为热所乘则成淋,肾虚则不能制石,故淋而出石,细者如麻如

  • 下马痈

    病名。出《疡科准绳》卷四。即生于右臀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 十三鬼穴

    古代用来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首载《千金要方》。旧说精神疾患是由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其数十三,故称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古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

  • 虚劳吐血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十二。指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如心经阴虚,火盛动血,证见虚烦不眠,怔忡健忘,神气不安者,宜滋阴降火,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若心阳不收,汗出惊悸,以及心火不下交于肾,而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