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雪猪油

雪猪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别名大旱癞、土拨鼠

来源啮齿目松鼠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robusta (Milne-Edwards),以体内脂肪入药。

生境分部四川、西藏。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除风湿,解疮毒。主治脚生痒疮,风湿肿痛,臁疮久烂及湿热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1~2钱。外用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脂肪油。于雪猪冬眠时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黄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此时,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捕得杀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装入其胃内,挂起风干。

原形态喜马拉雅旱獭,又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刺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獭、雪猪、哈拉,雪里猫、四川旱獭。

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3~6公斤。尾短而略扁,其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田,吻侧淡棕色,下领棕灰色。两颊至耳基为灰黄色,并杂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

栖于高山草原。穴居,群栖。洞穴多筑于阳坡。日间活动,有冬眠习惯。

本动物的骨(雪猪骨)、肉(雪猪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产四川、青海等地。

性状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厘米,厚约1厘米。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性味《四川中药志》:"辛,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经。"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痒疮,体癣,臁疮。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药涂敷。

复方①治风湿痹痛:雪猪油配白酒服。

②治痒疹: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

③治体癣:雪猪油配蓝花毛莨涂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④治臁疮久烂:㈠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四川中药志》)㈡雪猪油配瓦松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⑤治脚生痒疮: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雪猪油

药材名称雪猪油

拼音Xuě Zhū Yóu

英文名Marmot fat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草原旱獭、长尾旱獭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rmota himalayana Hodg.2.Marmota baibacina(Brandt)3.Marmota bobac Miiller4.Marmota caudata Jacquemont

采收和储藏:于冬季捕后杀死,剥皮,剖腹去内脏,取出板油,装入雪猪胃内,挂起风干即成。

原形态1.喜马拉雅旱獭,大型的地栖松鼠类。体长46-58cm,体重3-6kg。颈粗短。耳熟短圆。尾扁平而短,长约13cm,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四肢粗壮,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侧毛淡棕色,有黑色须。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缘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头顶黑色与棕色相混,两侧至耳基淡黄色。背面褐色与不规则黑纹相混,针毛中段苍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淡黄色,底毛全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黄色。尾毛与体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体较成体色淡。

2.灰旱獭,大小、形态与喜马拉雅旱獭相似,但腹面色调深浓,呈深棕黄色或圭棕色。体长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较短,13-15cm,不及体长1/3。体背淡黄色或沙黄色,间杂黑色或褐黑色。吻、颊、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黄色。尾与体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獭,体形小,长约36-49cm,重3-4kg。尾长11-12cm,约为后足长的2倍。体背淡褐色或浅锈色,间杂淡白色,绝无黑褐色。额、头顶纯褐色。耳浅橙黄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锈褐色。

4.长尾旱獭,噗大型旱獭。体长47-50cm,重4-5kg。尾较长,18.5-22cm,明显超过后足长的2倍。耳甚小,几不显露。毛被长而厚密。通体橙黄以或赭黄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与背色近似,但棕色较深,背腹间无明显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洞穴居,群栖。白天活动,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叶等。

2.栖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湿。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獭丘。以植物为食。

3.栖息于地热起伏,草原与荒漠相交的边缘地区。群居。洞穴多筑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种子为食。

4.本种以为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栖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处。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黄形的旱獭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3.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

4.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

性状性状鉴别,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镦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10-15cm,厚约1cm。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黄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草原旱獭脂肪中含有C12-C18的不饱和脂肪酸约70%。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肿痛;湿热疮毒;皮肤溃疡;臁疮;体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内服:浸酒,10-20g。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疮毒者勿用。”

复方①治风湿痹痛: 雪猪油配白酒服。②治痒疹: 雪猪油配小毛茛涂擦。③治体癣: 雪猪油配蓝花毛茛涂擦。(①方以下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④治臁疮久烂: 一、煅龟板、煅山螺蛳壳、轻粉,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涂。 (《四川中药志》)①雪猪油配瓦松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⑤治脚生痒疮: 明雄黄冰片,共研细末,和匀,雪猪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金樱

    药材名称小金樱拼音Xiǎo Jīn Yīnɡ别名红茨藤(《分类草药性》),山木香、明目茶(《中国树木分类学》),小和尚藤(《重庆草药》),结茧、狗屎刺、小刺花、苙刺甲、荆刺叶、鸡公子、五甲莲(《湖南药

  • 尖齿耳蕨

    药材名称尖齿耳蕨拼音Jiān Chǐ ěr Jué英文名Sharp-tooth Shield Fern别名岩山鸡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尖齿耳蕨的根茎。拉

  • 云南丹参

    药材名称云南丹参别名紫丹参、滇丹参、红青菜、小红参、山槟榔[云南]来源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云南丹参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以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

  • 籼米

    《中药大辞典》:籼米药材名称籼米拼音Xiān Mǐ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籼稻)的种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粳米"条。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

  • 二裂叶委陵菜

    药材名称二裂叶委陵菜别名痔疮草、黄瓜绿草、地红花、土地榆、黄瓜瓜苗、二裂翻白草、希日根[蒙名]来源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二裂叶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 L.,以带根全草或垫状茎基入药。夏

  • 柠条根

    《中药大辞典》:柠条根药材名称柠条根拼音Nínɡ Tiáo Gēn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豆科植物中间锦鸡儿的根。夏、秋季采挖,晒干,切片。性味味微辛,性温。功能主治滋阴

  • 丽春花果实

    药材名称丽春花果实拼音Lì Chūn Huā Guǒ Shí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罂粟科植物丽春花的果实。化学成分种皮含吗啡、那可汀、蒂巴因。种子含油47.6%,油中含亚麻酸67

  • 倒吊笔

    药材名称倒吊笔拼音Dǎo Diào Bǐ别名九龙木、墨柱根、章表根、苦常、土北芪、枝桐木、猪松木、细姑木、刀柄来源夹竹桃科倒吊笔属植物倒吊笔Wrightia pubescens R. Bro

  • 夏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夏至草药材名称夏至草拼音Xià Zhì Cǎo别名小益母草、白花夏枯、灯笼棵来源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Steph.)IK.-

  • 淮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淮通药材名称淮通拼音Huái Tōnɡ别名淮木通、青木香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宝兴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以根和茎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