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汗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痿弱,小便黄,余沥臊臭,亦属湿热之症。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宜补肝汤。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②多汗之属阴证者,常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多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为主,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冷汗条。

猜你喜欢

  • 己椒苈黄丸

    见《金匮要略》。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见该条。

  • 乳头

    位于乳房中央突起的尖端部分。属肝,有病多按肝经病变治疗。

  • 赤膜上冲

    眼科病证。指黑睛下方生赤丝翳膜向上伸展的证候。《眼科统秘》:“眼下赤膜,朦胧上冲,乃是心胃二经之积,风热上攻。”参见赤膜下垂条。

  •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条。

  • 伤湿自汗

    自汗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多由湿邪阻遏所致。《证治汇补》卷三:“伤湿自汗,困倦身痛,天阴转甚,声如瓮出。”治宜健脾化湿,可用防己黄芪汤、术附汤。亦有湿火熏蒸而致者。《丹溪心法·自汗》:“

  • 阴风障

    病证名。“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本科曰阴风障,至晚不见,晓则复明”(清·郑学礼《目科正宗》卷六)。详雀目条。

  • 囟风伤寒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指婴幼儿囟门未合,感受风寒而引起的鼻塞。治以葱白捣碎取汁,涂于囟门;或用艾茸炒热,布包敷于囟门,气通即愈。参见鼻风条。

  • 药对

    书名。①指《雷公药对》。详该条。②北齐·徐之才撰。书目见《嘉祐补注本草》所引书传。2卷。此书一般认为是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嘉祐本草》称此书“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

  • 遗精

    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三。又称失精、遗泄。凡不在性交时精液泄出均称遗精。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无梦而精出,称滑精。精藏于肾而主于心,故遗精多因烦劳思虑过度,房室不节,损伤心肾所致。也有因醇酒厚味过度

  • 顽疮

    病名。出《辨证录》卷十三。①即恶疮。见该条。②久治不愈的疮疡俗称顽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