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眼眶的外后方,相当于蝶骨颞面部位。《灵枢·热病》:“热病头痛,颞颥目瘛,脉痛,善衄,厥热病也。”②即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为经外奇穴名。主治时邪温病,头痛眩晕,眼部疾患及面神经麻痹等,沿皮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腰痛痧》:“痧毒入肾,则腰病不能俛仰。若误饮热汤、热酒,必然烦躁昏迷,手足搦搐,舌短耳聋,垂毙而已。”痧中肾脉或左尺虚微,右尺洪实,或兼歇止者,急刺腿湾出黑血;刺中魁穴,以香油钱
古代对黄病的一种分类法。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黄病候、急黄候、黄汗候、犯黄候、劳黄候、脑黄候、阴黄候、内黄候、行黄候、癖黄候、噤黄候、五色黄候、风黄候、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曾世荣条。
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素问·厥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经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六经厥者,头重,足弱,发为瞑仆,名太阳厥。
病证名。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的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闻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枳术丸加减。
病名。《疡医准绳》卷二:“虎须疔生于唇下。”证治同人中疔。
痰证之一。指喘而有痰者。虚喘、实喘皆可见此症。《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方用定喘汤加减。参见喘证有关条。本症可见于哮喘性支气管炎
古病名。便血之一种。《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圣济总录·大小便门》:“夫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