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证之一。①因失血所致的口渴症。《证治要诀·拾遗门》:“诸失血及产妇蓐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剂。”可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方。②泛指劳伤元气及失血所致的口渴症。《不居集》卷二十五:“内伤劳役,精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指肛漏漏管通向脊骶骨者。症见分泌物如油脂,下位腰椎骨有痠困感。宜内服象牙化管丸并配合手术疗法,或用薰洗法以减轻症状。
皮肤针疗法之一,因使用滚刺筒进行刺激故名。参见滚针筒条。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足分开呈内八字形,屈膝下蹲,两手后伸,挺肘翘掌,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随意。
《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厥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①指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杂病》卷一:“若夫饮食
经外奇穴名。见金津玉液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惟宜。安徽祁门人。曾学医于名医汪机,将汪机的弟子所录的汪机医案,编成《石山医案》(1519年)。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称子疟、胎疟。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停滞,夏伤于暑,感染疟邪所致。治宜和解驱邪,健脾安胎。用七宝散。若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者,宜六君子汤加藿香、桔梗、苍术;停食而又感寒邪者
见《中草药通讯》(1):34,1972。为仙鹤草根芽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