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表里俱热证

表里俱热证

证名。指表热里热症状同时存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多由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或原有里热,又感温邪所致。《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里皆热?如伤寒阳明证传于本腑,外而肌肉,内而胃腑,热气熏蒸,口渴谵语,此散漫之热邪未结聚,治用白虎汤,外透肌肤,内清腑脏。俾表里两解,不比邪热结实,专在肠胃可下而愈也。……正伤寒有此,而温热之病,更多有此,不可不察。”详表热证里热证条。

猜你喜欢

  • 下横骨

    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

  • 千金磁朱丸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即神曲丸第一方,见神曲丸条。

  • 江笔花

    【介绍】:见江涵暾条。

  • 足心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涌泉疽。见该条。

  • 肝积

    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四难》:“肝之积名曰肥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可起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治宜大七气汤

  • 保寿粹和馆

    宋代保健机构。据载系专供宫廷人员疾病的疗养而设置的。

  • 背俞穴

    经穴分类名。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见表)。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②专指肺俞、心

  • 阑尾二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红藤60克,三棵针30克,大黄(后下)、牡丹皮、川楝子各15克,芒硝(冲)6克。水煎服,日二剂,分四次服,症状减轻后改为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在急性炎症消失后,

  • 足三里

    经穴名。代号ST36。《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

  • 脾虚呕吐证

    证名。见《经验医库》。指呕吐因脾胃虚弱所致者。《石室秘录》卷三:“胃吐出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宜用附子理中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