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官阶正三品。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阴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则出地者,命曰阴中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灸经纶》。即颊车。见该条。
出《产乳集验方》。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见《观聚方要补》卷八。即升麻葛根汤,见该条。
见《补阙肘后方》。为望月砂之别名,详该条。
形容满脸通红。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阳明之经循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治宜发汗解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①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治
证名。见《伤寒明理论》。即神志昏迷不清,或全然不知。详昏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