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蓄血证

蓄血证

病证名。一作蓄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证候,即伤寒蓄血证太阳腑证之一《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大要热能燥血,故血不流行,而蓄结于内耳。凡伤寒有热,小腹鞕满,小便反利者,蓄血证也。甚者喜怒如狂、屎黑、身黄。通用抵当丸桃仁承气汤主之。若有外症不解者,先用桂枝汤解外,后用桃仁承气汤。下尽瘀血为愈。上焦蓄血,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中焦蓄血,中脘手不可近而痛者,桃仁承气汤。下焦蓄血,小腹手不可近而痛者,抵当汤。”②泛指多种瘀血郁结于内的证候。《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蓄血,瘀血郁结也……当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呕、唾、吐血,皆属上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善忘;血结胸中,则属中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胸满、身黄、漱水不欲咽;血凝下焦,又属下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发狂、粪黑、小腹硬痛……非蓄血止属伤寒热病才有之也。”《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或由醉饱入房,竭力伤肝,或因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刃伤所致。又《血证论·蓄血》:“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

猜你喜欢

  • 天麻子果

    见《云南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 西伯利亚白刺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 黄干苔舌

    舌苔黄而干燥。若苔黄干而薄,均匀布于舌面,多为外感化热,初入里而热伤津液。若黄厚而干,虽无芒刺糙裂,亦属内有实热(见《伤寒舌鉴》)。前者宜清热生津;后者当泻其实热。

  • 攻伐,或作伤害。《素问·痿论》:“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 真珠母丸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真珠丸,见该条。

  • 胁痛

    证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赤水玄珠》卷四:“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痰饮,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

  • 碎米棵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疾病》。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 祝尧民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代医生。河南洛阳人。年轻时以文章名,后学医,自号薜衣道人。长于治疗疮疡及正骨等,后入山修道。

  • 阳中之少阴

    ①指肺。《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②指两手之三阴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 脉诀采真

    脉学著作。3卷(即《利溥集》卷1~3)。清末王鸿骥编于1909年。王氏以黄蕴兮《脉确》一书内容列于篇首,以此引伸,兼采诸家脉学有关专题论述于后,并附妇人、小儿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