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出

猜你喜欢

  • 神祐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甘遂(面裹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大戟(醋浸煮干)、芫花(醋浸煮)各半两,黑牵牛子、大黄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临卧温水送下。

  • 气障

    病证名。见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清·撰人不详《异授眼科》:“白睛肿起,多生瘀肉,有泪,或白膜侵睛,名曰气障,其病在肺。”

  • 炙煿(bó)

    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偏嗜则可能损耗胃阴,发生内热病证。

  • 五色五味所入

    药物归经内容之一。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

  • 徐子默

    【介绍】:晚清医家。浙江嘉兴人。辑有《吊脚痧方论》一书(1860年刊行),为论述霍乱证之专书,流传较广。

  • 胻骨伤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胻骨包括胫骨、腓骨。多因跌打、碰撞所伤。可有单断、双断或横断、斜断等。局部肿胀、疼痛,甚则折骨锋穿破皮肉,功能丧失,也可有异常活动及骨声。无移位者,只夹板固定;移位者可在

  • 痰燥

    痰症之一。指因痰火而致烦躁的病证。《万病回春·痰饮》:“痰燥者,痰火作热烦躁也。”方用加减温胆汤等。参见痰躁、痰证条。

  • 脉阴阳俱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一说指浮、沉)。两部(浮沉)之脉俱见紧象。多因寒邪外束,表气不宣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脬痹

    病名。见《东医宝鉴》卷四。详胞痹条。

  • 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②采用之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