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痿

肺痿

病名。①肺叶枯萎所致的病证。一作肺萎。有虚热虚寒之分。《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虚热者,症见咳声不扬,吐稠粘涎沫,口干咽燥,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治宜滋阴润肺,清热生津。选用举肺汤元参清肺饮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紫苑散等方。虚寒者,症见形寒,神疲,唾涎沫,口不渴,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等。治宜温肺益气。选用甘草干姜汤,或人参白术茯苓等药。②传尸之一种。《外台秘要·传尸方》:“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曰肺痿。”参见传尸条。③皮毛痿。《医宗必读·痿》:“肺痿者,皮毛痿也。”参见皮毛痿条。

猜你喜欢

  • 肾经疟

    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

  •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 玄驹

    见《本草纲目》。为蚂蚁之别名,详该条。

  • 颐发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发颐。见该条。

  • 俞度

    五度之一。出《素问·方盛衰论》。度量病人脏腑经络的俞穴,为针灸治疗的重要步骤。《灵枢·本输》、《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等篇,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

  • 内关外格

    脉象。脉过于尺下部位,为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故称。《难经·三难》:“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 形胜气

    指形气相失之证候。形体虽肥胖而气弱气短,少气不能报息者,为形胜气,多属危重疾病。《灵枢·寿夭刚柔》:“形胜气者危。”

  • 野沙柑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山小橘之别名,详该条。

  • 牝痔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 橡斗壳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橡实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