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发斑

温毒发斑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吐脓血面赤如锦纹,身痛如被杖;内则烦闷呕逆腹痛狂乱,躁渴,或狂言下利。如是而发斑者,点如豆大而圆,色必紫黑而显,胸背腰腹俱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斯时而任白虎之化斑犀角大青之解毒,邪毒得凉而愈郁,反致不救;惟下之则内壅一通,邪气因有出路,斑毒亦从而外解矣。治法紫草承气汤、拔萃犀角地黄汤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病势极重者,症必浑身发臭,不省人事,口开吹气,舌现黑苔黑瓣底,必须用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加重四倍。“…·惟斑色紫者虽为危候,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连投数剂,亦可十中救二三。”参见温毒、瘟疫、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条。

猜你喜欢

  • 奶癣

    病名。①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疮、胎癣、乳癣。多为禀性不耐,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其症初起形如粟米,散在或密集,疹色红赤,搔起白屑,其形

  • 四棱草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四方麻之别名。②见《广西植物名录》。为四楞筋骨草之别名。③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黑及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训疽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熛疽,见该条。

  • 浸泡

    即泡法。详泡条。

  • 迎春

    出《本草拾遗》。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 桐油中毒

    病名。因误食桐油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桐油毒的药物,如甘草、干柿

  • 垂角

    垂,耳垂珠;角,耳上角。《灵枢·五阅五使》:“墙下无基,垂角去外。”

  • 医学读书记

    书名。3卷,续记1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书中附述医案引条。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寒积五更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 消风豁痰汤

    《医碥》卷七方。黄芩(酒炒)、羌活、红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独活、防风、白芷、葛根、柴胡、升麻。加生姜,水煎服。治颈项强痛属痰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