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泻火

泻火

清法范畴。火乃热之甚,故泻火方药较单纯清热的峻猛。火性炎上,因此泻火应兼具下降或泻下的作用。但火证有虚实之分,实火宜泻热,虚火宜补水。故泻火是针对实热火证的治法,常以清热与泻下药组合,既清其热,又起釜底抽薪作用。如凉膈散

猜你喜欢

  • 气散腹胀

    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气为主。气怯

  • 肾虚寒证

    指肾气亏损,肾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肾膀胱经虚实寒热证治》:“肾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足腰不可以按

  • 胃风

    病名。①指风邪中于胃者。以腹胀泄下、多汗、恶风为特征。《素问·风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圣济总录·胃风

  • 风痉

    病名。①出《灵枢·热病》。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症。《圣济总录》卷八:“风痉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噤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痫。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凝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噤不开

  • 郑麟

    【介绍】:清末医家。字应文。歙县(今属安徽)人。为当地喉科名医郑宏绩之孙,亦通医学,撰有《灵素汤液溯源》一书,未见刊行。

  • 血极

    又称脉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详脉极条。

  • 老鸹头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药鼎

    道士炼丹工具。亦称丹鼎。多为可以加火的密闭的铜铁器。

  • 忽泰必烈

    【介绍】:元代针灸学家。蒙古族。名公泰,字吉甫。曾任职翰林学士,兼善针灸,绘有针灸经络图,并为之注释,编成《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已佚。

  • 调豆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