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爱书
见神应经条。
见神应经条。
证名。包括产后四肢虚肿,产后水肿气、血、水三者均可导致浮肿。若素多抑郁,气机失畅,产后气血不和,有碍气机升降,可致气滞肿胀。症见肢体浮肿,皮色不变,压痕随手而起,兼见胸闷胁胀,饮食减少。治宜理气、行滞
病名。即针眼。详该条。
【介绍】:见李杲条。
病名。本病由伤寒或发惊后所致。唇白而肿,多兼眉棱骨痛,厥逆眩晕,气秽颐浮,齿击狂逆等症。治宜清火解毒,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参见茧唇条。
病证名。病因情志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被寒凝,以致瘀血停滞,内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受孕。症见经期错后,经行涩滞不畅,血块较多,腹痛拒按等。气滞血瘀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治宜行气
①目不明,眼花。《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头卒大痛目瞀凶。”②心中闷乱。《素问·至真要大论》:“食已而瞀。”③闷热、闷重。《素问·至真要大论》:“肩背瞀热。”《素问·气交变大论》:“肩背瞀重。”④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有人胃气虚弱者,食生鱼,因为冷气所搏,不能消之,结成鱼瘕,揣之有形状如鱼是也,亦有饮陂湖之水,误有小鱼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长。亦有形状如鱼也。”参见瘕条。
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淋闭》。又称小便不禁,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凤眼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医学入门》卷五:“坠堕闪挫,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下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陈汤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参血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