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麻毒攻肺,呼吸急促之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前胡、桔梗、瓜蒌仁、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决》。凡婴儿出生后,无故啼哭不止,或夜间啼哭,多是腹痛。临床分寒实腹痛、积热腹痛、伤湿腹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钓痛、癥瘕痛、虚寒腹痛等。
病证名。指瘀血所致的泄泻。《不居集·积瘀泄》:“内有积瘀,胸胁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医林改错》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用膈下逐瘀汤。
书名。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前有概述、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脏腑经脉辨证,并介绍中医诊治中的审证求因,论述简要。治疗部分,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末附方剂索引。1962年由
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详双生条。
《外科正宗》卷三方。川芎、当归、陈皮、独活各一钱,赤芍药、白芷、乌药、大茴香、黄芪各八分,炙甘草、红花各五分。水煎后,入酒一杯服。治流注初起,气血凝聚,结肿不散者。
舌苔薄白而滑润的舌象。本舌比白微滑苔的苔上津液较多,似米汤敷于舌面,主外感寒湿,或体内素有寒痰宿饮(见《伤寒舌鉴》)。前者宜祛寒化湿,后者当温化痰饮。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滑利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古病名。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参见中风、厥证
病名。多由肺胃郁火薰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治宜泻火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