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射工病

射工病

古病名。指射工毒虫侵入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射工候》:“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涧水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马等迹内即停住,其含沙射人影便病。初得时,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口不能语,或身体苦强,或恶寒热四肢拘急头痛,骨难,屈伸张口欠,或清朝小苏,晡夕则剧,剧者不过三日,则齿间有血出,不即治杀人。又云初始证候,先寒热恶冷,欠,筋急,头痛目疼,状如伤寒,亦如中尸,便不能语,朝旦小苏,哺夕辄剧,寒热闷乱是也。始得三四日可治,急者七日皆死。……其毒中人,初未有疮,但恶风疹癝寒热,或如针刺。及其成疮,初如豆粒黑子,或如火烧,或如蠼螋尿疮,皆肉内有穿空如大针孔也。其射中人头面尤急,腰以上去人心近者多死;中人腰以下者小宽,不治亦死;虽不死,皆百日内乃可保瘥。又云疮有数种,其一种,中人疮,正黑如黡子状,或周徧悉赤,衣被犯之如有芒刺痛;其一种,作疮,久即穿陷,或镇寒热;其一种,如火炙人肉,熛起作疮,此最急,数日杀人;其一种,突起如石疖状。俱能杀人,自有迟速耳。”治用赤苋茎叶或马齿苋捣汁饮,滓涂疮上,或用升麻射干煎汤服等。

猜你喜欢

  • 小肠俞

    经穴名,代号BL27。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一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

  • 新感

    温病学上与伏气相对而言的病证。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 清胃射干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七方。射干、升麻、犀角、麦门冬、玄参、大黄、黄芩各一钱,芒硝、栀子、竹叶各五钱。水煎服。治胃痈初起,中脘穴隐痛微肿,寒热如疟,皮肤甲错,脉沉数。

  • 浮气

    浮出于脉外,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的气,系指卫气而言。《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 瘟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

  • 螳螂子

    ①病证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鍼》。又名妒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尤以鼻准

  • 痨虫病

    病名。指痨瘵一类疾患。又称肺虫病。《血证论》卷五:“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

  • 足心热

    按诊。按足心较足背热,或病人自觉足心热。主阴虚火旺。《医学入门》:“脚掌心热否,热则下虚火动。”

  • 追风箭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

  • 滴虫性阴道炎

    病名。是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阴道炎。临床表现有白带量多,呈灰黄色,有泡沫及腥臭气味,尿频尿痛,外阴搔痒,阴道粘膜充血,有散在红点。当按带下、阴痒辨症治疗。局部用药:①苦参、龙胆草小煎去渣冲洗。②苦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