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刺法名。《黄帝内经太素·杂刺》:“在头疾头痛……阳刺,入一旁四。”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
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病名。指内外障之有头痛但无定处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头风痛无常位,一饭之顷,游易数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痛甚而肿胀紧急者,(目)必有瘀滞之患。久而失治,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内障)成矣。”
见广嗣五种备要条。
1卷。明·王磐撰于1521年。作者根据其亲自采访有关人员所收集的60种荒年饥馑用的代食品——野菜,整理编成三言歌诀。并说明其采集及食用方法,是一种较通俗实用的备荒本草著作。明末时,姚可成又续补60种,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紫茉莉根之别名,详该条。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买麻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时令病。《时病论》:“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所述时病系指一些季节性较强的感染性疾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温,夏天的中暑、泄泻、痢疾,秋天的疟疾、秋燥、湿温,冬天的冬温、咳嗽、伤
《温病条辨》卷三方。生香附、旋覆花(绢包)、苏子霜、茯苓各三钱,陈皮二钱,半夏、薏苡仁各五钱。水煎,分三次服。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如疟者。若腹满加厚朴;痛甚加降香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