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千金要方》卷五:“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本证可用升麻汤主治。
【介绍】:明代藏医学家。著有《后续医典释解心明海》。
①指胆汁。《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②指血液。《难经·四十二难》:“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通常指第一种说法。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病证名。指病者自我感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干燥。”临证宜审脉证,随证治疗。
隔物灸之一。出《千金要方》。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切细碾末。以黄酒或蜂蜜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亦称附子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阳扶羸的作用,适用于阳萎,早
即阳和解凝膏,见该条。
十二经原穴之一。①气海穴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处。《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马莳注:“肓之原出于脖胦,其穴一,一名下气海,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半宛宛
运气术语。出《素问遗篇·刺法论》。上,指司天之气;正,正位。即司天之正位。
见《本草便读》。为板蓝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