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漏孔出脓极多。”治法:先用化肉膏外贴,至肉黑时以针拨开,则脓随针出,排脓后于孔内插药三次,促其脓干,内服中九丸
《素问》篇名。本篇中心是讨论奇恒之府与五脏六府的功用。它所讨论的与《六节藏象论》和《五藏生成篇》有别,故名别论。文中还阐明诊脉取寸口的道理,并指出医生诊病时,必须详细询问及耐心检查,然后加以鉴别和分析
见《四川中药志》。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中医学术派别的一种。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创制的方剂,称为时方。后世医生凡主张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既定的成方,而自行处方用药者,称为时方派。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医家。字德显,号育溪。衡阳(今湖南衡阳)人。精于医药,擅长儿科,撰有《活幼心书》行世。
类中风之一。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痰中。指痰湿酿热生风而致突然昏仆之证。《医学心悟·类中风》:“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
《医醇賸义》卷三方。沙参、薏苡仁各四钱,苏子一钱五分,枳壳、前胡、桑叶、白术、橘红各一钱,茯苓、贝母各二钱,荷叶蒂一枚。水煎服。治大肠咳,咳而遗矢。
【介绍】:见虞洮条。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
证名。多由毒火内陷心包,疫邪不能外达,甚则神昏谵语,痧隐,喉烂。治宜达邪,解毒,清心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