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便血

便血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下血。指血经肛门而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以先便后血远血先血后便近血。因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澼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详见各条。便血经久不愈者,多由脏气亏损,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虚不能摄血,肾虚不能固下所致。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详见痢疾条。本证可见于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肛门疾患等。

猜你喜欢

  • 阴突

    出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即阴挺。详该条。

  • 山黄连

    见《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屈菜之别名,详该条。

  • 诊脉察病之意。《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 骨瘤

    病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一。因肾气不足,寒湿挟痰侵袭骨骼,以致气血凝聚于骨所致。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良性者症状多不明显,发展缓慢。恶性者病初隐痛,继则难忍,入夜尤甚,生长较速,肿块推之不移,坚硬如石

  • 乌牛子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丝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 杨贲亨

    【介绍】:明代医生。江西波阳县人。博览群书,精于脉理,善于记忆选方,治病效果较好。

  • 破血伤风

    病名。出《活幼心书》卷二。为跌扑损伤皮肤,外风侵袭,伤痕随时发肿,疼痛的证候。治宜活血疏风为法。

  • 鱼鳅串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马兰之别名,详该条。

  • 石竹子

    见《云南中草药》。为岩笋之别名,详该条。

  • 阴中痛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