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古人对胎前发生神志方面急症的称呼。郑玉峰《郑氏女科真传》:“妊娠怔忡惊悸多睡,腹满连脐急疼,坐卧不安,胎气既成,安养五脏则可。或为喧呼心惊悸乱,皆因气厥,致令胎惊而有此症,兼筋骨伤痛,四肢不安,
见《中药制剂手册》。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各75克,干姜皮37.5克。以水煎大腹皮取汁,余为末和小丸,每服9克,日二次。功能消胀利水,理脾祛湿。治脾湿胃热,痞满腹胀,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本方由《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又名产后溺血。多因产后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膀胱,故血随小便出。治宜发灰、滑石,地黄汁调下。若小腹痛者,属败血流入膀胱,宜用小蓟汤主之(归尾、小蓟根、红花
书名。9卷。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根据通行本《灵枢》81篇的主要内容,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简注。现有《黄氏
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夕卜,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继父倪朱谟之医业,仍在当地以医闻名。纂有《伤寒汇言》一书。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三间,见该条。
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又名小儿阳厥。系由邪热过盛,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出现热极似寒或真热假寒之象。《血证论》:“……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凡有头疽顶部疮头较多,其疮口多呈粟样脓粒,状似莲蓬发。均称莲蓬发。证治见有头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