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胃火炽盛或阴虚胃热,火热循经上炎所致。若症见牙痛、口臭、其牙喜冷恶热。治宜清泻胃火,凉血止痛。方用清胃散。若牙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治以清胃滋阴止痛,方用玉女煎。
补法之一。用甘润生津益气药,治疗阴虚气弱的方法。如肺阴虚用沙参麦冬汤;久病体虚,身有余热,用生脉散、益胃散等。
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又称培土生金。详该条。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气舒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而见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或喜笑不休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志为喜。”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翼首草之藏语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棕榈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川贝母之简称,详该条。
即舌瘖。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龙珠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