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轸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疹,相连而微痒。”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其证遍身灼红,上起细小疹点,形如麻粒,痒痛微肿。治宜内服消风散,外用白芷根叶煮汤洗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茯苓、黄芩、菖蒲各五两,玄参、细辛各四两,大黄、炙甘草各二两,煅磁石八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色黑,耳聋,骨热,小便赤黄,腰脊离解等。
【介绍】:见扁鹊条。
《奇效良方》卷五十七方。石决明、五味子、菟丝子(酒浸)各一两,山芋、知母、细辛、熟地黄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肝虚血弱,两目昏暗。
外治法之一。罨,掩覆(掩盖)之意。以水或药汁掩覆局部的方法。罨时不断更换,以达到降温、消炎、止痛和止血目的。分冷罨和热罨两种,各详该条。
又名报标。皮疹出现前先露出的点子。如麻疹初透,于发际头面部隐约可见红疹数点,一、二天后才陆续出现。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偏身青筋痧,痧发,面色如靛,满身青筋胀起,粗如筋,痛自小腹起,攻上胸胁,困倦不堪。切不可误认作虚,急刺曲池、委中出黑血,宜涤痧丸以火酒下。”参见痧条。
少商、商阳两穴的合称。详见两间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小儿出生后一月内出现瘙疹。详瘙疹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莱菔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