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证喉痹

阴证喉痹

病名。①多由少阴素虚,寒邪直中其经所致。症见咽喉疼痛,手足厥冷身重畏寒自汗欲寐,脉沉细,腰膝酸弱等。《喉科心法》:“此证虽咽喉疼痛异常,却不红肿或且带白色,口不渴,喜饮滚汤不多,小便清长,或兼腹疼泄泻手足厥逆,或头痛如破,身重恶寒,或头重如压,身体痛,自汗喜睡,或微热面赤干呕厥逆,喉间清涎成流而出,脉沉微细,乃足少阴肾经中寒之重症也。由其人肾中真阴本虚,寒邪乘虚直中其经,逼其微阳上浮而为咽痛,是无阳纯阴之症,故名阴证喉痹。”治宜温散寒。用四逆汤理中丸肾气丸等加减。②《喉科心法》把气虚喉痛血虚喉痛阴虚喉痛、痨嗽咽喉痛、咽喉痛失音等总称为阴证喉痹。

猜你喜欢

  • 喉腥

    病证名。指病者自我感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干燥。”临证宜审脉证,随证治疗。

  • 老虎獠子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 半表半里热不得卧

    病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指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间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半表半里不得卧之症。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心下闭结,汗吐下后,反复颠倒,心中懊者,太阳经半表半里热也;咽燥口干,发热汗出,

  • 小儿瘀热发黄

    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第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或得之伤寒,或得之邪气,或得之风温,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

  • 惊衄

    证名。《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用伏龙肝汤治之。

  • 养子十法

    护养小儿的十种方法。《古今医统》载: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六者精神未全,勿见非常之物。七者,不温脾胃,致成吐泻慢惊。八者,儿哭未定,勿使饮乳,致儿吐奶粪青。九者,勿得轻服

  • 水麻贴

    见《中医方药学》。为水蛭之别名,详该条。

  • 鲍山

    【介绍】:明代江西婺源人。字元则,号在斋,自署香林主人。尝入黄山修道,筑室居白龙潭七年,备尝野蔬诸味。及阅王西楼《野菜谱》,遂将访采可食野菜种于家圃。后得《救荒本草》,又参其书,按时采取,如法调食。谓

  • 台湾柳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 精清

    病证名。清,清冷、清薄之意。指精液清冷稀薄者。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详精寒、精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