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同。膝以下的足胫部分。
指口内有辛辣味的感觉。《医学入门·口舌唇》:“肺热口辛。甘桔汤、泻白散。”《张氏医通》卷八:“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黄芩。”
指“阳明”的涵义及其阳气旺盛的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两阳”指太阳、少阳,太阳与少阳相合,阳气明盛,故称为阳明。高士宗《素问直解》:“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
①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南沙参之处方名。②见《本草从新》。为荠苨之别名。各详该条。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曾学经于西藏甘丹寺。后改习医学。著有《医学史正道》。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倒吊蜡烛之别名,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舌中央黄苔,从舌根至舌尖见一条黑苔。乃心、肺、脾、胃、肾、大肠、小肠均热极之候,若两感伤寒见此舌,为邪已入阴,治法与实热证同。可用苦寒清热、通里攻下(见《辨舌指南》)。
病证名。指鲜血与唾沫混杂而出。多由阴虚火旺,虚火上扰口舌及齿龈之络所致。治宜养阴清热为主。方用滋阴降火汤(白芍、当归、熟地、白术、天冬、麦冬、生地、陈皮、知母、黄柏、炙甘草、姜、枣)加减。
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由肺胃积热,火毒炽盛,痰涎壅塞以致咽喉阻塞,呼吸吞咽不利。常可见于某些咽喉病如喉痈、喉风等及全身性疾患。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