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寒白喉

阴寒白喉

喉症型之一。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九。指素禀阳虚,传染阴毒而发的白喉。其症喉间初见白点,继则白块满喉,饭粒可进,惟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四肢厥逆,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宜以破阴助阳为治,用四逆汤加味,或坎宫回生丹(血竭梅片、生附片、牙皂郁金、真雄精麝香细辛、飞月石)、艮宫除害丹(真珍珠地虱婆、真琥珀、真玛瑙、手指甲、麝香、真珊瑚、蚯蚓、大梅片、辰砂蚕茧马勃)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气风涎吐出。参见虚寒白喉条。

猜你喜欢

  • 清经四物汤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当归一钱五分,生地黄、黄芩、香附各一钱,黄连(姜炒)、白芍药各八分,川芎、黄柏、知母各五分,艾叶、甘草各三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血虚有热,月经先期而至者。

  • 白色喉风

    病名。多由寒邪外袭,火热内蕴致使喉关及喉核等处色白,咽喉不适,或呈现溃烂而斑色红紫。《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寒包火,伏于肺经。白而不肿,上有红紫烂斑,脉象不数,身热怕寒,火欲外发。用六味汤加味。”

  • 神效消疬丸

    《疡医大全》卷十八方。熟地黄二两,泽泻、茯苓、山茱萸肉一两,延胡索、牡丹皮、牡蛎各一两二钱(一方有玄参,无延胡索)。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治瘰疬。

  • 狐疝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

  • 李用粹

    【介绍】:见李惺庵条。

  • 初起第一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方。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见该条。

  • 心漏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之成漏者。见井疽条。

  • 汗疹

    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痱疮。详该条。

  • 槐连豆

    见《中药材手册》。为槐角之别名,详该条。

  • 反关脉

    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