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念山
【介绍】:
参见邵三山条。
【介绍】:
参见邵三山条。
舌根灰色,中红,尖黄苔。为肠胃燥热,阴液耗伤之候。症见发热,口渴,谵语,大便秘结。宜急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见《本草纲目》。为苦芺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索粉积,食之失度而成积,胸腹间若有所梗也。宜枳实、莱菔子。方用紫苏汤。”亦可用紫苏浓煎汁加杏泥服,即散(见《世医得效方》卷四)。
病证名。见清·颜筱园《眼科约编》。即瞳神缩小。详该条。
证名,指小儿两眼不时眨动的证候。《审视瑶函》卷四:“目割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故目连劄也。”多见于风热攻目或小儿疳症初起,参见目涩、疳眼等条。
【介绍】:见沈金鳌条。
古人认为禁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重要器官或动脉邻近处,如睛明、丝竹空接近眼球;人迎在颈动脉处,经渠在桡动脉处等。《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禁灸24穴,后世逐渐有所增加,近代由于医学进展,对禁灸穴的认
温疫著作。5卷。明吴有性原撰,清刘奎评释。刊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刘氏以《温疫论》之次序不便观览,乃命其子刘秉锦将此书重予分类,刘奎结合个人经验,对《温疫论》予以增删评释。现存初刻本、《说疫全
中医丛书。又名《醒医六书》。清·杨润、曹施周辑刊。收有吴有性《瘟疫论》、杜清碧《舌镜》、景冬阳《增补方论》、戴天章《存存书屋摘抄》、无名氏《咽喉总论》、倪东溟《产宝家传》等六种。现有嘉庆四年(1799
见《中药志》。即蛤蟆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