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殷仲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一种食后即饥,胃脘疼痛的疝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
症名。出《素问·逆调论》。多因阴气虚,阳气盛,或复有风寒外束所致。《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证治汇补·发热章》:“四肢蒸灼如火
【介绍】:见唐威源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鳖甲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夜关门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颅囟经》。为头部生疮的一种疳疾。多由小儿平素感受风热,失于发散,加以乳食不调,中气内虚,风热乘虚上犯头部所致。症见头上生疮疡,头热,毛发焦枯如穗,甚至脱落光秃,鼻干,心烦,疲倦,困睡,目睛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详该条。
病名。见《黄氏喉科集学心竟》卷三。脚根喉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