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聋

耳聋

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症。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症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二十七卷:“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神照集

    见针方六集条。

  • 草珊瑚

    见《南越笔记》。为石花菜之别名,详该条。

  • 解剖

    指用器械剖割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有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

  • 皱脚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妊娠晚期,胎体渐长,气机失畅所致。症见脚部浮肿,皮肤色苍粗厚,无其它不适,休息后即消失者,一般产后可自愈。若孕后气血虚弱,下元不足,湿气下注而不痛者,宜顺气养血汤(曾鼎

  • 黄凯钧

    【介绍】:清代医家。字南重,号退庵。浙江嘉善人。行医多年,撰有《友渔斋医话》8卷(1812年刻行),包括:《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抄》、《证治指要》、《药笼小品》,论述养生、

  • 锁子骨伤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锁子骨即锁骨。多因跌坠、撞击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压之加剧,可有骨声,头倾斜于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折端移位者,治宜手法整复,给予固定;无移位者,仅需固定

  • 治食

    指研究和使用食物防病治病。《养老奉亲书》:“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 务中药性

    书名。18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1卷。清·何本立撰。刊于1845年。作者字务中,故取为书名。本书自《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约560余种,每种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标注音释。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

  • 周易参同契

    内外丹专著,东汉魏伯阳撰,全书三卷。此书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参合,而以《周易》作为主要说理工具。既论述外丹,又涉及内练功夫。从内丹术角度来理解,此书以乾、坤两卦,喻为“鼎器”;以坎、离两

  • 表里俱寒

    表里同病的寒证。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寒滞之品;或平素脾肾阳虚,又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又伴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