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疫疔

疫疔

病名。又名鱼脐丁鱼脐疮脉骨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丁疮。”《疡医准绳》卷二:“若因开割瘴疫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或在头面,或在胸腹,或在胁肋,或在背脊……或起紫泡,或起堆核肿痛创人,发热烦闷,头疼身疼骨节烦疼。”与今之皮肤炭疽证同,故今人称为疫疔。系因感染疫死畜毒所致。好发于头面、颈项及手臂等暴露部位。初起证见皮肤出小疹,形如蚊迹蚤斑,迅即发为水泡,继则出血坏死,干燥结黑痂呈凹陷,形如脐状,周围肿胀蔓延,身发寒热。可用丝瓜叶、连须葱茎叶捣烂,以酒和服。余治同疔疮。同时应隔离患者,深埋死畜。加强屠宰管理,做好预防工作。

猜你喜欢

  • 耳目痹医

    古代对专门治疗耳、目、关节等疾病的医生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 内视

    气功术语。也称反观内照。即闭双目,内视身体的某一部位。义在意守以引起机体的相应变化。

  • 肺热

    病证名。五脏热之一。又称肺气热。多由外邪侵肺化热所致,亦可由内热引起。症见咳嗽,痰黄粘稠,或喘促,或咳吐脓血,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

  • 窦默

    【介绍】:见窦杰条。

  • 形脏

    出《素问·三部九候论》。①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②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

  • 太乙天符

    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指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之年,即司天之气、中运之气和岁支之气三者会合。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均属太乙天符年。

  • 郑荣

    【介绍】:北宋人。又名自清。本为禁军,当过道士,后改学医,善治麻风病。

  • 甲乙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甲乙即甲日与乙日。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故胆旺于甲日;乙为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肝旺于乙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 心肾相交

    脏腑相关理论之一。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益心阴而制心火,使不致过亢为害。这种关系,也称水

  • 疠风口眼斜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卷三。由肝经血虚,风热内起所致。可见口眼斜,手足抽搐,眉棱痒动。宜补肝滋肾。内服加味逍遥散或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