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
皮肤上细小的皱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面多少理。”
见《中药志》。为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温病条辨》。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岗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释音一作释言。1卷。唐·杨玄操撰,已佚。
又名大腿骨、髀骨、楗。解剖学同名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
病证名,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气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泌别水谷,用五苓散,使水谷分利,则泻自止。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薏苡根之别名,详该条。
即手之第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