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热

气虚热

病证名。①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多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致气虚火旺,虚热内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证治汇补·气血热辨》:“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治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②指暑湿伤气而致的发热。伴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脉虚等证。《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症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者,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猜你喜欢

  • 八达

    八方。《素问·上古天真论》:“视听八达之外。”

  • 黄水

    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参见十水条。

  • 赵晴初

    【介绍】:清代医家。字彦晖,会稽(浙江绍兴)人。二十岁后,喜读医书,后将本人见闻及心得笔记整理并辑成《存存斋医话稿》二卷,于1881年刊行。

  • 胎前赤带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秘方》。因素体阳盛,孕后过食辛辣,积热于内,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发为带下色赤。宜清热凉血安胎。用侧柏叶、黄芩为丸,或用侧柏汤(侧柏叶、白术、丹皮、蒲黄、黄芩)。

  • 日入

    指酉时。《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参十二时条。

  • 喜热饮

    喜饮热的汤水。属里寒证。宜温中散寒。也见于湿盛或痰湿阻滞的病证,宜燥湿理气或兼化痰。

  • 鱼尾草

    见《履岩本草》。为醉鱼草之别名,详该条。

  • 濡泻

    病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濡泄、湿泻、洞泄。《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详濡泄、湿

  • 臭鼠

    出《素女经》。亦名俞鼠。指阴蒂。

  • 柞木仁

    见《四川中药志》。为山枝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