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风

恶风

①证名。可由外感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是恶风、恶寒二者均为表证。其恶风则比之恶寒为轻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而恶风者,则为伤寒,当发其汗。其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由是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参见恶寒条。②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③古病名。指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猜你喜欢

  • 经行尿频

    病证名。指经行期间小便次数增多,甚者日数十次。多由肾阳虚和湿热内结所致。若因肾虚膀胱失约,气化无力,症见经行小便频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便溏浮肿,治宜益气固肾,收摄膀胱,方用缩泉丸加味。若因阴虚火旺

  • 醋咽

    证名。又称吞酸、咽酸、噫醋。《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夫醋咽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能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咽而吞酸,致气息酸臭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醋咽证治》:“食后噫醋吞

  • 胎前气喘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喘。详该条。

  • 木通枳壳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木通、枳壳。水煎服。治泄泻不止,水谷不分,小便全无,小肠气滞者。

  • 电灸器

    灸具名。利用电热代替燃艾作为热源进行灸治的器具。接通电源,调节到适宜温度后,即可施灸。

  • 经前腹痛

    病证名。指经行之前,出现下腹部疼痛,经行后即愈。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等所致。《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经水将来,而脐腹绞痛,此血涩不行,以作痛也。宜服通经汤(四物汤加川楝子、小茴香、槟榔、延胡索、

  • 鼻臭

    鼻出臭气,流出脓样黄浊涕,多属风火热毒郁蒸鼻窍的鼻渊症(相当于副鼻窦炎)。恶臭难闻,鼻涕带血丝,颈部有肿块者,可能为晚期鼻咽癌。

  • 子豹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详见子阳条。

  •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

  • 怫热

    证名。指郁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张志聪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怫,郁也。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盖怫热自内达外,热郁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