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便赤涩

小便赤涩

证名,出《素问·本病论》。《圣济总录·大小便门》:“膀胱者,津液之府,与肾合而主水,共为表里,行于小肠,入于胞为溲便。今胞内有客热,入于膀胱,致水液不利,故小便赤涩也。”《证治准绳·杂病》:“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为汗,津液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然有虚劳汗多而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唯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汗者心液,心主血,血荣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通而溺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痈毒人或有小便赤涩之证,此亦是枯竭不润之故,并宜前法。”小便赤涩而频数疼痛者,为淋证,详热淋条。

猜你喜欢

  • 马蒁

    出《新修本草》。为郁金之别名,详该条。

  • 三变花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 信砒

    出宋·孙用和《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即砒石。详该条。

  • 风痰痓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痓病》。指因风痰壅滞经络所致的痉病。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搦,甚则神昏不醒。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蝎、生姜、薄荷,气

  • 风寒喘急

    指风寒病邪内郁于肺而致的喘急。《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汗者,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为风寒所伤者,宜以参苏

  • 何若愚

    【介绍】:金代医家,善针灸。他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作《流注指微论》,原书已佚。后为便于记诵,于1153年(贞元元年)取其义作《流注指微赋》,流传至今,对普及针灸知识,有一定作用。

  • 聂久吾

    【生卒】:1572~?【介绍】:明儿科医家。名尚恒,又字惟贞。江西清江人。少习举业,万历(1573~1619)年间以乡进士出任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事。暇日究心医术,博览方书,乃精于医,尤擅治痘术。治病不胶

  • 胃经失血

    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饮食太饱,或中气失调,邪热在中,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药如犀角、地黄、丹皮、甘草、玄明粉之属。亦有饮食过饱,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与气上冲,伤裂胃口而吐血鲜红或紫黯

  • 食管

    即食道。上接咽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为饮食入胃的通道。

  • 风化厥阴

    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厥阴属风木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其化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