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风邪郁积于肺,复感寒邪而致的咳嗽。参见寒嗽条。
见《江西草药》。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六涎之一。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史载之方》:“脏腑骨槽,虚热转盛,其涎所积,隔在中焦,因其肾脏之虚寒,邪气与热涎相交,发为疼痛。”
病名。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六:“小腹有块直冲心胸,叫号疼痛、止觉筋硬,此名横梁疝……妇女患此最多。”治法:补骨脂一斤,黑芝麻二两,拌炒筛去芝麻,将补骨脂研细末,以酒为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证名。①指大便下血。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详见便血条。②指小便出血。《素问·至真经要大论》:“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张志聪注:”溺赤便血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详溺血条。
见《外科枢要》卷四。即冲和膏,见该条。
见《卫济宝书》。为降香之别名,详该条。
同啜。饮、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歠热稀粥。”
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
【介绍】:元代医生。生平不详,与赵素合撰《订补风科集验方》二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