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籍考条。
眼科病证。见《审视瑶函》。本证经常气轮丝脉纵横,稀密粗细不等,甚者羞明隐涩泪出,或痒或痛,亦或不痛不痒,只是昏朦,久而不愈。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介绍】:见邹澍条。
证名。指腹部痉挛性的剧痛。①痧症主要症状之一。见《痧胀玉衡》。参绞肠痧条。②伤寒病劳复证候之一,见《类证活人书》卷五。由于伤寒新愈,阴阳之气未和,过早行房而致。参见阴阳易、腹痛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位于手、足小指(趾)尖端处。近世以在手者称小指尖,在足者称足小趾尖。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
病证名。目内陷“俗名陷睛翳,乃肾水绝矣”(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卷下)。详目内陷条。
病名。指老人淋证。见《医医偶录·膀胱部》。老人精气已衰,患淋多见虚证。若精竭复耗,大小便牵痛如淋,用八味丸加车前、牛膝,或萆薢分清饮加减。若气虚下陷成淋,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通、泽泻。若老人绝欲太早成淋,
以口部外形的六种变化,作为辨证的参考。①张(口开不闭),主病虚。②噤(口闭不开),主病实。③僻(左右斜,口角缓急),主肝经风痰。④撮(上下唇紧聚),主邪正交争,正虚邪盛。⑤振(寒栗鼓急,上下振摇),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者,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致。治以镇惊安神为主,如秘旨安神丸。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