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瘖

喉瘖

病名。瘖同喑。即失音。《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瘖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久瘖。此外舌瘖系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语言謇涩,此喉咽声音如故。详见舌瘖条。聋哑人因耳聋,不会说话,非指此也。暴瘖者,多属实证,卒然而起,常由风寒外袭,客于肺系。”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或由风热犯肺,热灼津伤,痰热互结,气道受遏,肺气雍塞,致(肺)金实不鸣治法:属风寒者,宜辛温发散,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属风热者,宜辛凉疏散,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本症可见于今之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久瘖者,多属虚证,由高声谈唱日久,久咳不止,气阴两耗,或肺肾阴亏,咽喉失于濡养所致,即(肺)金破不鸣。《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治法:属气阴两亏者,宜益气养阴,用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属肺肾阴亏者,宜滋养肺肾,用生脉散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等加减。本症可见于今之声带麻痹、喉癌、慢性喉炎、喉部梅毒、喉部结核等。

猜你喜欢

  • 柔风

    古病名。指气血虚而风邪入中,表现为四肢缓弱,腹里拘急的一种疾患。《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治宜独活葛根汤等方。

  • 巅疾

    ①指胎病。《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医部全录》认为:“巅当作癫,指婴儿癫

  • 筋瘤

    病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石瘤。多因怒动肝火,血躁筋挛或久立负重而致。瘤体坚而色紫,青筋盘曲,甚者筋结如蚯蚓。治宜清肝、养血、舒筋。服清肝芦荟丸。亦可手术或放射治疗。即浅表静脉瘤、静脉曲张。

  • 透关射甲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更衣

    出《伤寒论》。古人把上厕称为更衣,故更衣指排解大便。

  • 人死后的躯体。《素问·缪刺论》:“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

  • 冷服

    指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 产后尿血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又名产后溺血。多因产后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膀胱,故血随小便出。治宜发灰、滑石,地黄汁调下。若小腹痛者,属败血流入膀胱,宜用小蓟汤主之(归尾、小蓟根、红花

  • 丁半汤

    《医学入门》卷六方。又名丁夏汤。丁香、半夏各二钱。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 灰底黑纹舌

    又称黑苔灰纹舌,中心黑苔,舌边起灰纹重晕。为里实热证。若大便闭结、脉实者,可通里攻下,若里未结实,热邪炽盛,可清热解毒(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