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即钟乳石,详该条。
指较大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
病名。即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之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证同夭疽。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介绍】:参见毕荩臣条。
解剖学同名骨。位于头前上方。
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所致,类似鱼鳞病。《串雅内编》用白殭蚕去嘴为末,煎浴。《本草求真》
【介绍】:明代医生。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精于医术,治病多用土法,有良效,在当地闻名。
见《中国植物图鉴》。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植物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刘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