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人。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建闽侯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编修等官职,后被诬下狱,遭贬,十余年释还;雍正初年又因故被谴,后卒于戍所。曾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等书。
【介绍】:见朱肱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冲阳,见该条。
详润下条。
医疗器械名称。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此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用调和营卫的药物,促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以达到疮疡消肿止痛的目的。适用于痈疽初起。本法多与它法并用,如和营法瘀用活血散瘀汤;养血和营用桂枝加当归汤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证》。即鼻齄。详该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指产后突然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多因产后阴血大亏,筋失所养,复为风邪所袭,引动肝风或产后汗出过多,亡血伤津,虚极生风,拘急而痉。复感风邪
①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卜芥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海芋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