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寒热

产后寒热

①包括产后发热产后乍寒乍热。详各条。②《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因气血虚弱,脾胃亏损而发寒热,皆不足证。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内热。若兼大便不通,尤属气血枯槁。切禁发表降火,……下血过多。寒热而下小腹不痛者,此营卫亏损,阴阳不和,属虚,增损四物汤。若恶露未净,伤滞胞络,寒热而小腹痛者,属实,轻则四乌汤,重则醋煎散。产后卧不如法,败血流入经络骨节间寒热,腰股肿热,痛不可拊,《局方》调经散。有食消食,头痛骨疼寒热者,外感风寒也,参苏饮、增损柴胡汤、柴胡四物汤选用。或兼泻及吐者,五积散。胸膈饱闷,前后心痛寒热者,伤气于食也,指迷七气汤。虚人,《局方》七气沉香降气散。如饱满寒热兼腹痛腰疼者,四乌汤。”

猜你喜欢

  • 十药神书

    书名。1卷。元·葛可久撰。刊于1348年。本书收载了十个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刊本及增补评注本颇多。建国后有影印本。

  • 筋翻

    病症名。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翻转之症。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伤筋。详该条。

  • 经候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女子赤淫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 调服

    煎服法之一。同冲服。详该条。

  • 经中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天钓似痫

    病证名。急惊风类症之一。见《幼科发挥》。天钓表现有壮热,惊悸,眼上视,手足抽掣,或啼或哭,喜怒不常,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由风热炽盛,窜扰经络所致。治宜和解风热。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针刺丰隆、曲池

  • 冷疮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冷瘘。由气血不足,复感风寒,伤于肌肤所致。本病顽滞而冷,不知痛痒,溃而难敛,经久不愈。治宜温肌养血。内服桂枝加当归汤。外搽金黄散。

  • 羊角纽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羊角扭,详该条。

  • 七层楼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尾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