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饼灸之一。出《千金要方》。又称豆豉灸。将淡豆豉粉末用黄酒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适用于痈疽发背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促使疮口愈合。
指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见《伤寒论》。《景岳全书·伤寒典》:“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恶,即太阳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即神曲丸第一方,见神曲丸条。
出《伤寒论》。为火麻仁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二。即瘙疳。见该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指患疮疡时出现烦躁证者。①若烦躁发热口渴,脉数而实,由热毒内攻所致。宜清热解毒除烦,用内疏黄连汤、金银花散加连翘、山栀等。②若烦热作渴,面红目赤,脉大而虚,系血脱发躁。
书名。8卷。清·陈念祖编撰(初撰时曾托名叶桂,后收回用其本名)。刊于1820年。作者的临床医学宗法张仲景,兼采后世诸家。编撰此书是“就世俗之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而成,故以“从众录”为书名。本书
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难经·四难》:“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①较大的经脉。《素问·调经论》:“……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②本经的经脉。《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③十二正经。《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