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乌鸡丸

乌鸡丸

①《寿世保元》卷七方海金沙侧柏叶《盐水炒)各四两,厚朴(姜炒)、当归(酒洗)各三两,白术川芎白芍药(酒炒)、熟地黄各二两,羌活防风各一两半,炒香附人参砂仁各一两,甘草三钱。为末,用白毛乌肉雄鸡一只,去毛及内脏,将药末装入鸡肚中,放铜锅内,用好酒五壶、水两瓶,文武火煮至汤干,取鸡去骨,取肉切细,同药晒干为末,用粳米粉、酒、水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米汤或酒送下。治妇人血海虚冷,月经不调,或小腹疼痛,或白带淋漓,面色苍黄,四肢无力,头晕目眩。②《妇科玉尺》卷上方。白毛乌骨雄鸡一只《以一斤重为宜),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二两,杜仲、当归身、川芎、白术、丹参茯苓补骨脂、人参、炙甘草、肉苁蓉(酒洗)、炒小茴香、砂仁各一两,香附(醋浸)四两。先将鸡吊死,去毛及内脏,将二地、二冬放鸡肚内,加好酒十碗,用砂锅煮烂,取出,慢火焙,去鸡肚内药,更以余酒淹尽,焙至焦枯,再与余药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米汤送下。治妇人脾胃虚弱冲任损伤,气血不足,经候不调,以致无子。③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乌鸡白凤丸。净乌鸡2千克,熟地黄各768克,当归432克,人参、鹿角胶、白芍药、香附(醋炙)、山药、丹参各384克,鳖甲(醋炙)、天门冬、川芎、芡实(麸炒)各192克,桑螵蛸、煅牡蛎鹿角霜各144克,黄芪、甘草各96克,银柴胡78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益气养血调经止带。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腿痠痛,身体消瘦。

猜你喜欢

  • 肝风疝

    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详风疝条。

  • 发惊潮搐

    病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小儿三、五岁或至十余岁,突然发生惊怖,目瞪喘急,涎如拽锯,不省人事,抽搐如潮发作。其症轻则为惊吊;重则为痫病。似即原发性癫痫。

  • 督脉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脉从尾闾骨端的长强穴分出,挟着脊柱两侧上至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下行到肩胛部,左右走向足

  • 张孝培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宪公。江苏无锡人。撰有《伤寒论类疏》一书,据说他“能出己见,而不蹈袭诸家之说”,但此稿未见刊行。

  • 调气

    ①治法之一。治疗气滞、气逆、使气机调达平顺的方法。包括行气、降气等法。药物如枳壳、厚朴、香附、砂仁、陈皮等理气药。②针刺术语。运用针刺补泻调节气机,增强抗病能力,恢复健康。《灵枢·官能》:“审于调气,

  • 狗夺子

    出《滇南本草》。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 解剖部位。出《灵枢·经脉》。①又名山根、下极、王宫。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为足阳明经的起点。②指整个鼻梁。《证治准绳·杂病》:“颊亦作齃……俗呼鼻梁。”

  • 神宝既济丹

    《婴童百问》卷二方。硫黄、火硝、五灵脂、青皮、陈皮、半夏曲各等分。为细末,粟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送下。治小儿急惊,寒热吐泻,痰延壅盛。

  • 心中懊憹

    证名。简称懊憹。又名心中懊恼。指心胸烦热,闷乱不宁之状。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 ①走路。《素问·上古天真论》:“身体重,行步不正。”②缓行。《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③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一年分六步(即客气、间气),平均每步各主四个